日前,辽宁省政协委员、省卫计委主任王大南介绍,今年年底,全省44个县(含县级市)公立医院将取消药品加成。今后患者首诊不去社区医院,直接越级去市级、省级大医院,有可能无法进行医保报销,只能自费治疗。而通过基层医院转诊去大医院的患者,则可享受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
(据《华商晨报》)
当下的医疗状态,一头“冷”一头“热”,一些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各大医院却人满为患。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必须要有化解和疏导之法。为了引导患者合理就医,避免病人盲目去挤大医院,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应运而生。这是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有效方法,因而被辽宁省积极采用。
人们生了病,先到社区(基层)医院就诊,如果社区(基层)医院治不了,再给患者办理转院手续,还可享受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便利。可以说,这是一种似乎很完美的设计方案。一方面,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会得到有效缓解;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也有望得到改观。此外,社区(基层)医院医疗收入也会增加,新农合、医保报销支出或许就能降下来。
但不得不说,去大医院看病的很多患者患有疑难杂症,如果首诊不进社区医院不报销的话,那么,患者只能自费治疗。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杂症,如果患者必须经过社区(基层)医院这道程序才能到大医院看病,那么问题就来了:对于急症重症病人,时间就是生命,如果非要先进社区(基层)医院折腾一番,才可以转院治疗,这样的政策是以病人为本,还是以首诊为本呢?
此外,现在很多医院都是将医疗收入与医生工资福利挂钩,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医生并不乐意病人转院,医院想办法“强留”病人或许是常用的做法。疾病分很多种类,基层医生无论从设备方面,还是从医术、药物方面讲,都无法与大医院相比,万一出现误诊,延误了患者病情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中我们无法回避的。
的确,以一头“冷”一头“热”为表征的看病难问题需要破解,分级诊疗、基层首诊不失为有效方法。但推行分级诊疗、基层首诊绝不能搞“一刀切”。如果不设置前提条件、不论病情急缓,硬性推行“首诊不进社区医院不报销”政策,只会让人怀疑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在现实生活中,这很可能会遭遇患有疑难杂症病人的重重阻力,甚至使目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激化。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已出现了“马太效应”,大医院越来越强,基层医卫机构越来越弱,倒金字塔现象严重。所以,人们才习惯于到大医院看病,不愿意在小医院看病,害怕小医院没有好医生而耽误了自己的病情。笔者认为,只要相关部门做到了大医院、社区(基层)医院的设备、医师、药物等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绝大多数患者都愿意舍远求近,在家门口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