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仕智)去年是我市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年,是历年来扶贫资金投入最多的一年,也是扶贫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去年,市委、市政府将扶贫开发列为“十件实事”之首,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8060万元,安排了215个民生项目,解决了2.3715万人行路难、3528人饮水难、1542人就医难等贫困群众期盼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圆满完成了省政府下达我市的1.766万人的脱贫目标,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整村推进。我市围绕“重发展、强基础、兴产业、扶能力、促就业、助增收”的要求,对有一定规模的贫困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源,实施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到农家和农户增收致富“六到一增”工程,夯实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基础。目前,20个省定整村推进村实现了硬化、净化、绿化、亮化和美化,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成为宜居、富裕、美丽、幸福的新农村。博爱县坞庄村、沁阳市景明村、武陟县亢杨村、孟州市南临泉村被评为全省整村推进示范村。
——产业扶贫。我市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方面,先后在23个贫困村,投入资金620万元,实施了科技扶贫、到户增收和互助资金项目,直接带动2500户、8000人增收。在实施产业化扶贫方面,我市争取扶贫贴息450万元,拉动贷款1.5亿元;争取小额信贷贴息147万元,拉动贷款2900万元,扶持了120个贫困村、8500户上项目,通过产业扶持,带动1.1万人增收。
——雨露计划。我市把开展“雨露计划”培训,作为摆脱贫困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全市建立培训基地9个,共培训3300人,转移率达90%以上。经过培训的农民比自发外出务工者的收入平均高30%左右,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社会扶贫。我市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市直党政机关帮扶了22个贫困村,县市区直单位帮扶了188个贫困村,市、县两级共派出帮扶干部500余人;焦作军分区10个团以上单位共帮扶10个贫困村;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有30多家单位对口帮扶了贫困村。连续多年开展爱心包裹公益活动,为3000余名贫困学生捐赠了学习用品。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新一轮扶贫开发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各帮扶单位及社会各界共对贫困乡村投入帮扶资金、物资等折款1.2亿元,为加快改变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
图为博爱县孝敬镇坞庄村养牛场。 王东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