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立虹
元旦刚过,大学同学杨家卿托人送我一本他的新著《学步小札》,封面腰封印有河南人民出版社的隆重推荐之语,表明书中既可领略作者对孙中山、张恨水、萧乾、穆青、舒乙等领袖大家的独特感悟,亦可欣赏邵华、王梦奎、王伟光、孙庆聚、韩庆祥等学界名流对作者的中肯赞誉。匆掠大要,知是重磅力作,仔细品读,益觉其珍贵。同时也折射出学者的风骨和风采。
我与杨家卿是1979年9月相识相知的,至今已有35年了。岁月的流逝没有中断我们的交往,毕业后的分别没有阻隔我们反而相互激励之情日渐加深。不过有一点必须说明,虽然经常交流,知悉对方都在进步,但他所取得的成就用刮目相看来形容丝毫也不夸张,现在他已是河南党建理论研究的权威,知名的作家和教授,并且担任了两个国家级学会的常务理事,出版了10几部书,发表了130多篇有分量的文章,而我只是在本职工作中有些收获而已。虽然我俩有着特殊的交情,可他不知疲倦地笔耕,不耻求教名家名人的勇气,那种执着与坚持,以及广泛涉猎的浓厚兴致,让我十分敬佩,自叹不如。即使我们的同学,包括一些出类拔萃的政界领导和企业家,也对他佩服有加,常常成为同学聚会的焦点话题。
开首所说的《学步小札》,是他近年来政教文论、文史随笔的合集,有他写的,也有写他的;有创新性的理论文章,也有探索性的历史考求;有激情四射的“杂说拾遗”,也有风雨沧桑的“往事漫议”;有令人心旷神怡的诗词,也有大家名人的序评;加之内含文史价值的书札和弥足珍贵的图片,着实有爱不释手之感,读来实乃开卷有益。统揽全书,摄其精要,总体印象是内容繁丰,体裁众多,悉心品味,耐性思考,不难发现这并非他卖弄自己的多才多艺,而是他对社会、对生活、对时代发展多视角认识的展示而已。所收录名人名家的点评、书信和书评,也并非借名家之望抬高自己,主旨是表达名家奖掖后学非凡之举的敬重和感动。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实事求是地再现名人大家激励鞭策后生的风范,哪怕对自己没有体面影响的文字,也不遮不掩地收录进去。著名的国策辅弼王梦奎先生在与家卿关于司马懿著作的通信中,甚是直截了当,指出书稿中尚嫌论据匮乏、资料薄弱,嘉勉之中饱含热切地期待。最典型的是萧乾先生,在回复家卿关于作序和题字的恳请时,不仅以“我对历史素无研究,对书中所谈人物掌故尤为陌生,写序总是对读者理解作品有所帮助,我自知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建议您请一位历史学家来写序”,明言不肯为家卿新书作序。同时,又以“至于题字,我也有点自知之明,我写的是一手狗爬字,不能登大雅之堂,最好请一位书法家来题”,直接拒绝了家卿希望为书题字的请求。这一方面表现了萧乾先生治学的严谨和为人的正直,另一方面我觉得也让杨家卿很不好意思,换成他人是不愿将此公诸于众的。而家卿居然把这拒绝乃至含有批评的名家来信全文刊出,足见其勇气、其坦荡,其胸襟的磊落。他之所以能有令人称羡的精进,恐怕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杨家卿先生有着含而不露的深沉。记得35年前,我与家卿先生同在新乡师专中文系(现为新乡学院)求学,表面看,其才华与那些爱出风头的同学相比并非出众,其刻苦与那些特别贫穷的同学相比也不算拔萃,及至看了他《听说张恨水》的文章后才知道当时家卿的有心和用功。那时我们都像他一样能够接触自己的写作老师张朴野,也都知道张老师是大文豪张恨水的胞弟,可谁也没有似家卿那样,通过与之攀谈,拉家常,了解和走近张恨水文学大师,以致成为写作道路上的特有经历。穆青也是如此,按理穆老以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闻名于世,而使他锦上添花的却是宣传领导辉县人民干得好的郑永和,穆青在新乡留下的足迹和汗水远胜过在焦作,可惜并未引起包括我在内的新乡文人学士的重视,没有形成像杨家卿《穆青的焦作情结》的专著,这就是我、我们与家卿的差距。家卿先生善于发现亮点的细心,精于积累搜寻的勤奋,工于“借一斑略窥全豹”的执着,长于“以一目尽传精神”的坚韧,因此使得家卿成就了走近孙中山、毛泽东以及张恨水、萧乾、王梦奎、王伟光、舒乙、王梦恕等领袖大家的“独领风骚”。尽管有人以为这是自己能做而没有做,甚至有人认为自己不屑于做,恰恰就是此等眼高手低的自负,拉开了与家卿的遥远距离,只能徒羡杨家卿的意外成功罢了。
杨家卿有着独特的为人处事之风,给人的印象是不打诨、不起哄、不附会、不盲从,不愿意参加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聚会,甚至鄙视那些喝酒起哄耗费时光的人。总是显现出一副处于深思状态的学者相,慎重选择说话的场合和活动的环境。为此,有人认为他自命清高,有人觉得他认死理、好抬杠,一些圈内同学朋友则视他为不合群的人。后来人们渐渐明白,正因为他这种一系列不合群的处事之道,练就了他“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的人品,成就了他做学问的人格,培育了他甘愿寂寞、不随波逐流的治学品位。家卿常说:“写作是件苦差事,没有长期不懈的努力,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博学善思的功夫,没有甘于清贫的意志,没有抵御资本诱惑的心理,是很难有成就的。”所以,他留恋散发芳香的书屋,喜欢埋头别人看来味同嚼蜡的书籍资料,惊喜于研究线索的发现和考证的成功。尽管他为了积累研究创作,鞋底长期沾满黄泥,裤管经常打着露水,尽管他在躬耕的道路上遭到人们的白眼和轻视,在苦觅搜寻资料时被人嘲笑和嘲弄,尽管有人对他的文章和著作不屑一顾,但家卿先生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信念,始终“任尔东西南北风”,坚持投身实践和理论的源与流,始终“衣带渐宽终不悔”,无怨无悔地努力着,奋力奔跑着,直至到达理论研究的无限风光的高峰。
杨家卿有着与众不同的追求。多年来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要做“一颗不生锈的钉”,也一直申明自己是走在人生进步的阶梯上,而不是退隐为仙风道骨的“山人”。这种志向和追求,铸就了他特有的风采,练就了他迥然不同的学者风骨。一般来说,现在的政治性书籍、理论性著作和学习读本,有着吸引力不强、可读性差诸多弊端,而他却用自己的特有风格,把重大的课题通俗化,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把热点难点问题家常化,走近群众,吸引听众,打动读者和观众。所以,他的著作和文章思想清纯,正直向上,健康而有养分,让人读来受益;其内容不芜不杂、不蔓不枝,让人如临春风、如沐春雨,其品格不媚俗,不庸俗,不趋炎附势,不唯利是图,让人从中汲取正义的力量。这不仅反映了他的思想品格、政治操守和道德信念,也表现出他学者的可贵风骨。当有人喟叹人生苦短,寻欢作乐,而精神颓废时,当有人感慨夕阳虽好近黄昏,大发横财,而有始无终时,当有人信奉不捞白不捞,捞了也白捞,而走向腐败时,家卿先生却能淡泊名利,坚守自己的“道”,却能抵得住物欲横流的诱惑,扛得住门庭冷落的贫寒,却能他人常醉自常醒,任由时间的历练和历史的检验,以冷板凳的研究创作,以文章文集的清纯洁净,反物质追求、奢靡享乐的潮流,将学者的独有风骨展示于世人。家卿先生具有可贵的学者风骨,也因为他的研究和创作感情真挚,没有东抄西抄的拼凑,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情,没有糊弄读者的欺骗。无论是理论文章还是文学作品,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干练短文,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都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自己对党和人民的赤诚,对社会发展的关切,对民生的忧思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出研究宗旨和写作引领社会弘扬正能量的意图,让人受到启迪和教育。杨家卿有可贵的学者风骨,还因为他的文章和作品文风淳朴,虽然其体裁众多,虽然有大量的叙述性、史料性、实证性笔耕,但并非空洞的说教,乏味的议论,板起面孔的训人,而是以对话和拉家常的形式循循善诱,以平白的语言启人心扉,政论中不乏文采性,说理中具有文学性,以清澈见底的真实、质朴赢得可读性。正所谓“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亲切淳朴文风更使他的学者风骨增添了一道别样风景。
家卿先生的学者风骨,凝聚了他的人格,他的操守,他的信念和他的文风。这一切尽在他的文章之中,尽在他的著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