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马首书新纪。2014,示范区成立之年,启航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按照市委、市政府“在构建现代城乡体系、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创新,着力打造城乡一体、产业融合、统筹发展的复合型功能性区域,努力走在全省示范区前列”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一城一区一改造”(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强力推进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六项重点工作,抓住了示范区建设的主题,经济社会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
五羊开玉局。2015,示范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省委、省政府启动示范区观摩的第一年。示范区要全面落实市委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凝心聚力、转型攻坚、争创一流、绿色发展”总要求,主动认识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投促调、调中求进、改中激活、创新驱动,按照“一体两翼”、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突出“一城一区一改造”工作重点,着力强化规划引领,着力做强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完善功能配套,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打造现代城乡体系先行区、现代产业体系先行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走在全省示范区前列。
新常态下快作为 敢于担当争先进
示范区2014年紧紧围绕“一城一区一改造”,强力推进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六项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好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3.8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2亿元,增长14.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8.16亿元,增长25.1%。地区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突出六项重点工作,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培育百亿产业集群,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6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5个省重点建设项目、33个市重点建设项目、8个市定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72.9%、141.5%、100%。在建项目107个,其中54个项目竣工投产、53个项目进展顺利。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电子商务产业园完成投资1.8亿元,浪潮、新浪、百度、阿里巴巴等23家知名电商成功入驻,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2.6亿元,新增道路里程15公里,拉大了路网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推进城中村改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加快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投资5700余万元,建成河南理工大学附中续建工程、“三通两平台”教育信息化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韩公教育园区。发展现代农业。投资1060万元,完善农田水利、安全饮水等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推进“菜篮子”基地、奶牛饲养基地及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创建市级明星合作社、龙头合作社、示范合作社23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100亩。蒙牛乳品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50亿元,成为河南省畜牧二级产业化集群。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工业经济平稳增长。70个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1亿元,千年冷冻高效节能制冷系统、蒙牛液态奶扩建等28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新增产值30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85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8.1亿元,增长15%。在去年4月全省重点项目暨产业集聚区建设观摩点评活动中,示范区名列豫北片区第一位,获得全市参加观摩历年最好成绩,进入2013年度全省“十快”产业聚集区行列,被授予一星级产业聚集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后劲得以增强。一年来,共签约各类项目93个,总投资142.7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4个。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载功能逐步提高。世纪路、神州路等“断头路”向东贯通,中纬路、文丰路建成,南洋路、黄河路等7条道路建设加快推进;配合市政府完成了中原路扩宽、丰收路、文汇路等道路工程。生态公园、中原路污水泵站建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常态化合作的企业有46家,建成产学研联合体40多个,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60余个,引进和推广技术100余项,实现了年度消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零专利”的目标。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西安科技大市场焦作分市场成功落户。高新区升级取得重大突破,进入了部际会商阶段。
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成立重点工作推进组、督导组,制定了《招商引资项目流程图和政府投资项目流程图》,出台了《关于理顺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
倾力服务水系建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截至目前,大沙河一期河道治理工程、大沙河带状湿地主体工程已完工,绿化工程正加快推进;引黄入焦工程实现通水;大沙河聂村段等工程地面附着物清点完毕。
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群众生活持续改善。2014年,财政用于民生支出7.43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1.2%。全年发放各项社会救助资金1576万元,累计救助困难群众43587人次;新农合参合率98.77%,居我市五城区之首,发放大病补助金2651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运行良好,发放失地农民养老补贴2361万元、被征地农民养老金225万元。城镇新增就业3564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23人。投资1500余万元,完善县、乡道路13.4公里;投资350万元,新建农村道路11.7公里;开通阳庙镇、苏家作乡城市公交。
聚焦干部队伍建设,党建工作得到加强。示范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四风”问题,确定31项专项整治事项,已完成21项,其他事项正有序整改。对征集到的341项意见和建议,整改270项,确定近期整改事项51项、长期整改事项20项。示范区把中央、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认真开展专项治理、专项督查和专题整改,取得了显著成效。认真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建立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认真履行党委的9项主体责任和纪委的7项监督责任。
新常态下新作为 创新驱动做示范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争取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争取15.7%;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争取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争取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总值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5%,争取16%;城镇新增就业4500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引领。重点抓好总体规划、功能区规划、专项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规划等五个方面的规划编制。
坚持以投促调,加快项目建设。全区计划实施项目(第一批)152个,总投资397.25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42.07亿元,其中续建项目33个,总投资107.81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31.35亿元;新开工项目102个,总投资117.87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40.72亿元;前期项目17个,总投资171.57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70亿元。要续建项目抓投产,新建项目抓开工,前期项目抓落地,积极谋划推进民生项目,全力服务十大建设,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确保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区重点项目全面完成投资计划和形象进度。
推进工业转型,做强支柱产业。全区要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总数突破100家,产值突破300亿元。要调整结构促转型,联大联强促转型,强化服务促转型,实施产业集聚区提升工程,实现焦作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晋升二星级目标。
抓好现代服务业,提升三产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力争电子商务产业园综合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在全省率先取得电商发展的重大突破。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打造国内最大的智能交通物流电商平台。创新金融服务,谋划发展文化旅游,打造焦作游乐中心。
发展都市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探索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壮大农业产业集群,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突出开放招商,积蓄发展后劲。招商引资要重点实施“1132”工程,即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签约项目合同总投资达到200亿元。
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7亿元,新建、续建道路和配套基础设施项目30个,新增城市道路里程34.37公里;投资4642万元,改建县、乡道路25.6公里,新建、续建农村道路24公里;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强城市经营管理。
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创新高地。全区要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加快焦作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焦作科技总部新城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焦作科技大市场建设,强力推进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强与中关村的合作。
深化改革创新,激活内生动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财政改革。推进机构改革,抓好农村改革。
加强社会建设,保障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方面,韩公教育园区幼儿园部、小学部主体工程完工,中学部开工建设。医疗卫生方面,加快焦作同仁医院康复养老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示范区分院项目建设,建成29家标准化村卫生所和苏家作乡卫生院病房楼。文化体育方面,打造“10分钟健身圈”。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党的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干部执行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
新常态下大作为 锐意进取勇先行
强化规划引领,努力打造现代城乡体系先行区。规划布局上,今年务必健全城镇规划体系,确定示范区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上,总的原则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相统筹,与城市水系规划等现有规划成果相衔接,努力实现“多规合一”。中心城区要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分区,科学确定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对接融入全市规划,依托老城区、拓展老城区,积极承接老城区公共服务功能转移,与老城形成共鸣,实现新城、老城协同发展。规划体系确定后,一定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强化规划执行刚性,维护规划严肃性和权威性。
做强产业支撑,努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先行区。要以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都市生态农业园区等载体建设为支撑,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成长型服务业、都市生态农业互促共进、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在工业转型上求突破。今年,装备制造、食品、新材料等工业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要突破300亿元,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努力实现较大突破。要强化创新驱动,通过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新增点。在高成长型服务业发展上求突破。要聘请国内最顶尖的电子商务专业研究平台高标准编制园区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打造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在农业现代化上求突破。今年,要按照“基地园区化、园区景观化”和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把发展都市生态农业与水系景观营造、创森绿化、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推进5个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力争总规模达到5000亩。
突出民生改善,努力打造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区。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各部门、各单位要不折不扣抓好落实。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以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为重点,努力打造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就业,按省市要求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政策,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要重点强化教育牵动,制定“三名工程”实施意见,依托老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实行集团化办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示范区对人口集中的吸引力。守住安全稳定底线。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严把项目关口。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以贯彻落实新环保法为契机,把好项目入驻关口,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做到“四个一律不批”。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高标准规划建设涵盖湖泊、河流、人工湿地的示范区城市水系,与全市水系融会贯通,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加快创建森林城市工作进度,高标准实施道路、高速公路和水系绿化。完善城乡环境管理机制。统筹推进城市管理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美丽示范区建设。今年,每个乡镇(街道)都要打造1-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
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落实中央、省、市的改革举措。积极跟进落实中央、省、市已确定的改革举措,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要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造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政务环境。完成示范区确定的改革任务。今年,示范区明确了5项改革内容,涉及农村改革、公共资源交易改革、财政制度改革等内容,另外还要突出抓好金融的改革创新工作。完善工作运行的体制机制。示范区确定的六项重点工作,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专题、专案、专业推进工作的要求,要继续完善运行机制,强化部门协作,相互协调通气,提前搞好配合;要继续完善督导机制,落实好周通报、月考核、月公示、部门互评制度,保障工作顺利推进。
本版图文除署名外均由示范区宣教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