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马年沉甸甸的收获,怀揣羊年腾飞的梦想。
2014年,全市卫生部门紧紧围绕经济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建设的目标,抓改革、上项目、解难题、惠民生、重统筹,推动各项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2015年,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卫生计生委的总体部署,围绕服务建设转型示范市和美丽焦作的目标,全面深化医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强力推动十项改革,积极完善医政管理、医疗市场、医德医风三项治理,编制通过两项规划,推进谋划市直八个卫生项目,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焦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健康保障,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
回眸2014
深化医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一是新农合保障能力特别是大病保障得到提升。2014年,全市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260.85万人,参合率达98.5%。筹资标准提升到380元,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重大疾病保障达到35种,省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实现了即时结报,对农村重大疾病患者实行二次报销。全年新农合累计补偿医疗费用9.28亿元,补偿的参合农民1336万人次,补偿金额达到6万元的271人,达到10万元的79人,达到15万元的17人,达到20万元的4人。二是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推进。各级政府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构建补偿机制,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了绩效工资。县级医院门诊、住院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7%、17%,门诊次均费用下降5%、住院次均费用仅增长0.7%,业务收入增长18.1%。三是积极试点建立医疗联合体。目前,已建立了以市人民医院、市二医院为牵头单位,部分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参加的城区、城乡医联体;沁阳、修武、博爱、武陟等县(市)组建了以县市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覆盖乡镇卫生院的县乡一体化医联体;正在组建中医、妇幼、精神疾病、传染病等专业医联体。四是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成效明显。我市作为国家确定的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十个试点城市之一,目前,注册全科医师227人,组建180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与5.3万户家庭、23.6万居民签订了服务协议。五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得到普及。人均基本公共卫生经费达到3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在国家11项、省1项的基础上新增市服务项目10个。累计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241.8万份,建档率92.8%。六是基本药物制度持续完善。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信息报告制度,保障药品、耗材、器械网上采购有序进行。药品(疫苗)电子监管工作持续推进,为药品安全有序流通提供保障。七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实施。对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进行了资源整合,初步实现了相关数据、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与省、市平台对接,完成21家医院的数据上传工作;全面启动居民健康卡信息采集和信息比对工作,采集信息300余万条,52万人信息具备制卡条件,发放居民健康卡8.5万张;努力作好数字化医院建设,20家县级以上医院运用了电子病历,市二院实现了院内一卡通。
公共卫生工作保障有力。一是扎实开展疾病防控。一类疫苗接种实现全覆盖,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现了24小时网络监测和网络直报。二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稳步实施。全市常规预防接种完成100万剂次,各类疫苗接种率均在95%以上,部分疫苗达到98%。三是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免费婚前医学检查24290对,全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实施了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项目检查率分别完成84%、87%。四是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加强了应急培训与演练,全年培训1412人次,组织应急拉动演练2次;指导孟州市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县(区)”。五是食品安全监测评估持续加强。实施国家、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全年理化项目完成743份,微生物项目完成85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全年采集9个品种、合计样品812份,检测样品1121份,总体合格率为80.9%,为全市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医疗服务质量和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医疗质量持续提升。建立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信用制度,推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良行为管理、记录、约谈机制。对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开展了执业验收;组织市、县、乡级医疗机构200余名工作人员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二是规范精减行政审批。实行了卫生行政审批“三集中、三直接”办理,由原来的10项审批、1项服务精简为7项审批、1项服务。三是全面实行“先诊疗、后结算”服务模式。全市104家医疗机构开展了“先诊疗、后结算”服务,全年有24.49万名住院患者享受此项服务,占同期住院病人的53.65%。四是积极开展“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在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了警务室;初步建立了“调赔结合”的医患纠纷化解机制。五是综合监督执法不断加强。持续深入开展“卫监行动”和“亮剑行动”,共查处医疗机构违法行为175起,警告117户,责令整改153户,停业整顿30户,取缔无证诊所77家,规范了医疗市场秩序。
人才建设明显加强。围绕省“51111工程”,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完成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23人次,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批160人次,公派5人出国学习交流。下拨人才工程补助学费77.34万元。积极做好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19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焦作市第九批市管专家,61项科研立项通过评定。
对外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市政府与河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市二院与解放军301医院、北京肿瘤医院正积极洽谈合作办医;市妇幼保健院聘请了德国著名妇科肿瘤专家为名誉院长,推进了高端技术协作。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办医,我市社会资本办医床位达到总床位的7%,焦作同仁医院、武陟第二人民医院相继开诊,初步形成了公立医院为主导、非公立医院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医格局。
中医事业快速发展。一是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在温县、武陟成功创建国家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的基础上,组织沁阳、博爱、修武、中站、马村等县市区积极创建,90%以上的基层单位建成了中医综合服务区;组织2批各100人的中医药知识、技能理论和临床实践培训,重点装备了沁阳市、解放区8个基层医疗单位和350多个乡村卫生室,进一步提升了中医药服务能力。二是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和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焦作市治未病中心网络平台在市中医院建成,已体检2200人次;深入基层开展中医咨询、体检、讲座及健康指导、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30余次,服务达到6000多人次,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4000余份。三是积极营造中医药事业发展氛围和环境。组建了焦作市中医药文化与科普宣讲团,与市农工民主党、焦作日报社联合在全市开展了“焦作市中医药文化科普大讲堂”活动,在《焦作网》进行网络直播10期;开展了三批民间名中医评选活动,共评选出18名焦作市民间名中医;督导李贵作药王庙创建河南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收集整理了《焦作当代中医名医》和《焦作市民间秘方验方汇编》第二集。
卫生项目建设持续推进。一是认真抓好在建项目。积极推进市级和基层卫生项目建设,重点推动了市人民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市精神病医院、市中医院异地建设、焦煤集团中央医院综合楼、孟州市中医院整体迁建、马村区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武陟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市二院新区医院、市儿童综合病房楼、焦作同仁医院二期病房楼等十大项目。其中,前6个项目已投入或将投入使用。二是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卫生项目。2014年,共争取中央投资卫生项目262个,总建筑面积40530平方米,总投资6170万元。三是统筹谋划了一批卫生项目。着力谋划了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市人民医院扩展项目、传染病医院搬迁项目等一批旨在完善卫生功能配置,提升服务能力的卫生建设项目。
卫生行政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按照市政府机构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卫生局与计生委机构整合;改革药品招标管理方式,将药招办划归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管理,强化第三方实施药品、耗材招标采购的公开、公正性。
自身能力建设得到强化。一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市卫生局领导班子教育实践活动三个环节群众满意率分别达到88.24%、94.12%、96.97%,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二是党建工作持续加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健全党的工作制度,认真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三是行业作风持续好转。狠抓行风建设“九不准”的落实,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制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连续多年排名靠前。四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效落实。扎实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切实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卫生系统防腐倡廉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五是统筹信访稳定等工作协调发展。全年办理人大建议7件、政协提案30件,接处信访事项25件;组织评选“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文明医生”“最美护士”,树立先进典型,弘扬行业正气,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各项卫生事业统筹协调发展。
展望2015
强力推动十项改革。一是提升新农合保障水平。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470元,其中财政补助380元;完善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机制,落实2015年度大病保险筹资标准、补偿政策和35个病种的重大疾病保障政策;加快推进新农合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支付方式改革。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和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健全新农合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和长效监管机制;推动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的信息互通和操作衔接机制。积极探索新农合市级统筹,提升保障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二是持续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落实县级公立医院投入政策;进一步理顺县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完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积极探索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制订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经济运行管理办法等;引进国内优质医疗资源进行战略合作,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三是积极探索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医院集团化改革模式,积极探索制订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办法和经济运行管理办法。完善公立医院监管体制,探索建立资产、绩效、发展兼顾的综合管理体制。四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在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优先配备使用国家基本药物,二级医院基本药物使用量和销售额达到40%~50%、三级医院达到25%~30%。加大基本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力度,继续深化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巩固完善乡村一体化管理机制,继续做好国家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筹资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五是构建城乡健康服务圈,全面推行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在市区,积极构建“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推行家庭责任医生制度。在农村,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村示范化建设,全面推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六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至40元,新增部分继续向基层卫生服务和村医倾斜。实施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七是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制订全市医联体设置规划并组织实施,在巩固完善市人民医院、二院等医联体的基础上,推进建立以县级医院为牵头单位,乡镇卫生院参加的县域医联体;建立以市中医、妇幼、传染病、精神病医院为龙头,下级医院相关专科进行技术协作的专业医联体。通过组建医联体、对口支援、多点执业等形式,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八是加快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展数字化医院评审工作。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开展远程医疗会诊试点,逐步实现全市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九是加快实行医生多点执业。进一步完善焦作市医生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允许医生在本市民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多点执业,降低医师多点执业的准入条件,简化多点执业报备程序,促进医疗资源合理流动。十是依法破解医疗纠纷难题。推进医疗责任险,建立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机制。同时,积极探索实行医疗责任险同建立调处和理赔机制相结合的新型医疗第三方调解模式。
扎实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加强疾病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强化免疫规划工作,城乡免疫规划接种率在95%以上;力争今年年底全市省级示范门诊数量在80家以上。全面落实“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要求,把龙源湖公园打造成“全民健康主题公园”。二是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依法开展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做好孕产期保健、妇女常见疾病防治、儿童保健、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三是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健全市县卫生应急工作机构,充实应急管理人员。建好卫生应急医疗救援队伍。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监测预警制度,加强突发公共卫生预警和风险评估。四是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活饮水卫生。持续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加强饮用水卫生安全日常监管,确保群众的饮水安全,把好食品安全第一关。
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一是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监管。巩固实施“十大指标”监管和医院评审评价成果,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落实处方点评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等制度,保障医疗安全。加强血液管理,保障临床用血供给和安全。二是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做好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对乡镇卫生院的对口支援工作。加强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大力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优质护理服务、“先诊疗、后结算”等便民惠民措施,着力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三是全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大“平安医院”创建力度,做好二级以上医院人防、技防、物防工作,确保医院安全。严厉打击“医闹”行为,完善医疗纠纷处理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
发挥规划引领和项目带动作用。一是编制落实卫生发展规划。二是持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2015年重点建设44个卫生项目,总投资13.1亿元,总建筑面积36.89万平方米。积极推进和谋划市直八大卫生项目。市精神病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整体迁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着力推进市二院儿科病房楼及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新区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妇女儿童综合病房楼、市中心血站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利用新区中医院东临100亩卫生规划用地,筹划建设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积极谋划市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市中医院二期改扩建项目、传染病医院搬迁项目。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办医。推进康复、养老、护理、健康体检、中医药保健等健康服务业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区中医院合作办医、市二院新区医院建设。
加强人才学科建设和对外交流合作。一是加强卫生人才建设。实施全科医师和疾控、监督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工作。二是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持续推进“名医、名科、名院”发展战略。在全市范围遴选10个重点发展学科,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建成1~2个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增加至7~10个,形成良性的重点学科发展梯队。三是深化交流合作。继续推动市级医院与国内知名医院合作办医,所有二级以上医院要与国内知名医院开展技术协作。
积极推进卫生法治建设。一是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提高行政审批效能。二是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重点抓好各级卫生部门领导干部、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学法用法。认真作好医务人员的普法守法教育。三是强化卫生综合执法和监督力度。持续开展“卫监行动”和“亮剑行动”,进一步提升综合监督执法能力。
着力提升中医服务能力。一是抓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中医全科医生和第五批西医学习中医人员的培训活动,抓好300名乡村医生培训。做好第三批12个市级重点专科验收和第四批重点专科评选工作。二是加强中医药服务管理。成立焦作市中医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开展学术交流;成立焦作市中药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全市中药质量与管理进行检查指导;组织专家对全市中医机构中药管理、采购、保管程序、落实政策情况和中药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提高用药安全和用药质量。三是积极推进全国中医预防保健及康复服务试点工作。完善提高市中医院“焦作市治未病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开展下基层义诊咨询服务和中医药科普知识宣讲活动。
加强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一是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面规范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强化监督检查力度。二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着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着力推进卫生文化建设、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细化“四个责任清单”,建立“三述两报告”制度。四是加强卫生政风行风建设。健全查纠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推进医药招标采购巡查机制,坚决治理医务人员“红包”“回扣”等现象。
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工作。一是坚定不移实现融合发展。二是强化风险评估工作。三是高度重视卫生宣传教育。四是做好人大政协议案、提案办理工作。五是加强政策研究,注重统筹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