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孟州市始终坚持“把企业做成产业,把产品做成品牌,把技术做成标准”的发展理念,实现了工业经济的高效高质发展。特别是随着产业集聚平台的逐步完善,一个个超10亿元企业项目相继落户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吸引3万多名本地和外地务工农民来此就业。如何服务好务工农民这一群体,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孟州市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就是把务工农民培训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构建现代培训体系,以高质量的技能培训促进稳定的就业,以稳定的就业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打造出具有孟州特色的务工农民服务品牌。
一、依托乡镇平台,强化初级培训
目前,在孟州务工的农民大部分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偏低、就业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影响这一群体融入城镇、转移为市民的最大障碍。为了提高务工农民整体素质,孟州市在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同时,依托各乡镇(办事处)拥有的运输业、制造业等各种培训中心,大力开展“一人一技”培训活动,使有转移意愿的农村劳动者都能接受一次免费技能培训,使在乡农民及时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技能,为其进城务工、融入城市打下基础。
二、依托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培训
进城务工农民稳定就业,是城镇化进程中务工农民市民化的关键,而实现稳定就业的核心是具有一技之长。如今,许多务工农民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基础学历教育,但技能培训相对较弱,不能适应企业技能型岗位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孟州市总工会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与该市人社局、教育局、专业培训机构协作,密切配合,通过“订单培养”“企业冠名班”和“实训基地”等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实现了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校企共建洽谈会,联华技校、兴远技校等专业培训机构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3000余人;孟州职教中心连续7年开设“中原内配委培班”,为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350余人,被命名为国家级电工电子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
“订单培训”使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不仅让富余劳动力找到了满意工作,也让用工企业招到了急需的合格技能人才。同时,整个劳动力输出和输入过程都是在劳动部门监督下进行,即使将来发生了劳动纠纷,政府也能及时协调解决,既实现了用工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也实现了社会成本和社会风险的最小化。
三、依托政府搭台,提升技能水平
为保证务工农民适应岗位技术发展需求,孟州市积极探索建立务工农民培养培训制度,通过技能比武、岗位练兵、职业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提升务工农民的技能水平。一是加强安全技能培训。组织“安康杯”竞赛活动,将务工农民作为参与主体之一,从安全生产意识培养、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到安全生产操作,都纳入活动考核序列,明确要求每年接受培训的务工农民不少于5000人,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50小时。二是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积极引导组织务工农民参加计算机、焊工、钳工等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取劳动技能等级证书,获得职业资格证,仅2014年就完成职业技能鉴定800余人。三是健全培训体系。务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涉及多个行业与部门,孟州市总工会、财政、人社、教育、科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形成了社会办学、运转灵活的培训体系。同时,特别将务工农民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在表彰评选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劳动奖状、工会工作先进单位时予以审核,保证了务工农民培训体系的有效运转。
四、依托工会优势,叫响服务品牌
为保证务工农民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孟州市总工会积极做好企业与务工农民的对接和服务工作。一是及时发布用工信息,让务工农民有出路。利用焦作市天纵英才网、孟州市人民政府网、电子显示屏、电视、微信等媒体,建立企业服务QQ群,收录企业用工信息,及时收集发布企业空岗信息,促进农村劳动力求职就业。二是加强企业工会建设,让务工农民有组织。坚持“广普查、深组建、全覆盖”的标准,最广泛地把务工人员组织到工会家庭中来,今年新建企业工会62家,发展会员1510人,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三是保障女工权益,让务工女工有保障。督促全市签订集体合同的企业全部签订女工专项集体合同,已覆盖女工10181人。创办两家孟州市女工培训学校,培训各类女工6000余人,开了女工培训先河。孟州市联华技校和孟州市技校先后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女工培训示范学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