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两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消除老城区供暖“盲区”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倾情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规范管理老年代步车
把焦作餐饮文化发扬光大
为城市发展提供燃气保障
遏制流转耕地“非粮化”现象
创新管理练内功
打造铝制品深加工集散地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占丽委员:
遏制流转耕地“非粮化”现象
本报记者 孙 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党的富农政策使一大批耕地承包经营权逐渐流转到种植大户或农业公司手中,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但也出现了流转后的耕地“非粮化”现象。对此,市政协委员、市国土资源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局长王占丽进行了为期数月的调研。

  “我们经过调研发现,该现象是三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王占丽说,一是种植粮食的比较效益偏低;二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三是农民受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选择种植比较效益较高的农作物,甚至干脆将土地转包出去赚钱。

  她说,从短期来看,耕地“非粮化”经营的经济效益明显,但一旦受到市场波动影响,恢复种粮的代价很大,短期内耕作层土地的肥力也难以恢复。

  “考虑到粮食安全对我国的重要性,我们应及时遏制流转耕地‘非粮化’现象。”王占丽建议,要建立粮食生产经济激励机制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健全耕地流转用途监管机制。比如,在农用耕地流转合同中严格明确并细化流转后的耕地位置、面积、用途等,将其作为合同的必备条款,拿出一定比例的租金由受让方向出让方或地方政府缴纳保障金;不断强化耕地流转执法监察机制,对于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耕地的,将其保障金转违约金,农业部门没收耕地,终止流转合同。

  本报记者 孙 军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