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那年,他就是我市一家三级医院的科室负责人。
36岁那年,他来到焦作同仁医院,亲手创建了我市首家综合性康复治疗机构。
从传统中医理疗到现代康复技术的综合应用,他一路追梦,执着前行,把心血和汗水全部倾注到他挚爱的康复医学事业上。他,就是焦作同仁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刘先松。
结缘中医,为康复事业奠定基础
1997年,出身农家的刘先松被河南中医学院针推专业录取。此后,他便与中医结了缘。
毕业后,他应聘到我市一家三级医院工作,成为一名中医康复理疗医生,这为他从事康复医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两年后,由于工作踏实,医院决定让他挑起了科室发展的重担。他在担任科室负责人后,便对科室的工作进行了大胆创新。针对病源较少这一现状,他将科室人员由以往的“固定工作”变为“流动工作”,为各个临床科室的患者提供中医康复理疗服务。在他的带领下,该科业绩逐年上升,他个人也连续多年被市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中医工作先进个人”。
在这期间,他的医术也得到了全院的认可。当时,儿科收治了一名从其他医院转诊过来的高烧患儿。经过治疗,孩子的烧退了,却张口说不出话来。于是,儿科主任赶紧通知刘先松前来会诊。经过刘先松的针灸治疗,一周后,这个孩子终于能够说话了。
此外,刘先松还有一个绝活——针灸治疗呃逆。呃逆,俗称打嗝。当时,凡是遇到一直打嗝的患者,医院总是找刘先松为其治疗。因为有此专长,不少人慕名前来找刘先松求治。
有一次,一位在其他医院住院的癌症患者一直打嗝,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可就是丝毫不见效果。于是,这位患者的家属找到了刘先松。在他的治疗下,这位患者的打嗝症状终于消失了。
挑战自我,不断攀登医学高峰
近年来,随着脑中风患者的逐渐增多以及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需要进行康复治疗的人也越来越多。一直从事中医康复理疗的刘先松,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最新发展动向。
“针灸、推拿等传统的康复方法,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并非万能;从西方引进的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和理念,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患者的康复效果会更好。”刘先松介绍。
2011年,刘先松将这个想法付诸在行动上。当年,他来到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院,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康复理念及临床康复治疗学习。此后,他又到中国康复治疗中心等地进行学习。
通过不断学习,刘先松已能熟练地将现代康复技术与传统康复方法结合起来。2013年3月份,焦作同仁医院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到焦作同仁医院工作后,在刘先松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个集儿童康复、成人康复为一体的康复医学科呈现在大家面前。在刘先松的建议下,该院投资购置了一批比较先进的康复设备,并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一些优秀的康复医疗人才。如今,康复评定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吞咽治疗室、器械训练室、传统康复治疗室、脑瘫儿童训练室等,在该科一应俱全。
尽管该科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在刘先松和同事的努力下,前来该科进行康复治疗的人越来越多,均取得了一定效果。在市残联开展的贫困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救助计划中,该科承担着一部分任务。如今,到该科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患儿已取得了显著疗效,得到了残联和患儿家长的认可。“看着患者逐渐康复,我就心满意足了。”刘先松感慨地说。
在为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刘先松还为脑瘫患儿及其家长营造了温馨的环境。比如,举办“冬至爱心送温暖”医患联谊会。在活动中,该科医护人员与脑瘫患儿及家长一起,擀面皮、包饺子,场面十分温馨。此外,他还通过义诊等活动,向更多的人宣传科学康复理念和知识,避免一些患者落下终身残疾。
但是,刘先松并没有为此感到满足。他的理想,是让更多的患者得到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为此,在他的努力下,河南省第三届身心障碍人士家长论坛在该院举办。“通过举办这次论坛,必将增进各同行机构间的相互了解,互相取长补短,提升专业水平,同时也倡导社会对特殊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支持。”在论坛开幕式上,刘先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