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会琴
“如果只让我守着一本教材教语文,那我宁可不教。我想象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有容量的,应该是多元的,应该是拼盘式富有营养的。”这是孟州市回民学校教师武荣平在家长会上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因何有这样的思想,还要从他参加新教育实验说起。
2008年11月,教了13年数学的武荣平教师,因工作需要改教语文。2008年的12月21日是点亮他思想的日子。那天,他聆听了新教育榜样教师薛瑞萍阅读推广讲座,明白了文本阅读可以丰富拓展课堂。带着从聆听中获得的激情,他开始在教学中进行阅读推广。没有图书,他就在新教育教师群里发出申请,看哪里有图书可以漂流,河南镇平彭莹的颜琳老师给他们寄来第一本共读图书——《一百条裙子》,他和孩子认真地共读,期待迎接本班的“旺达节”。一节一节的共读讨论,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加深了。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办出了自己的读书卡,制作了自己的好书推荐PPT。关于如何解读文本,解读作者,解读书中人物的课程就这样悄然形成。就这样,他顶着学生考试考砸的压力,坚持送走了两届学生。事实证明,读书对于语文教学是那样得神奇。
说到完美教室,就要说说武荣平的“梅语轩”班级。“诗意梅花画忠魂,清香淡雅自芳菲。情到深处意难表,愿化梅花雪无痕。”武荣平课堂上的即兴赋诗,赢得了孩子们的认同,带有梅字、语字的班名“梅语轩”诞生了。
农历天空下的晨诵课程,武荣平带领孩子们从认识二十四节气到熟读相关诗词,这样的四季穿越让童心诗意地栖息。他们又开展校园剧演出课程、抖空竹课程,这些课程的开展,像给班级注入了无穷的活力,孩子们开心了,进步了,学习文化课的劲头更足了。从教材延伸出来的手拉手书信交流,让穷乡僻壤的回民学校的孩子,和温州市实验小学结下深厚友谊。有课程就有生成,有生成就有了“梅语轩”才艺表演家长会。家长会上的展示,让家长们体会到完美教室的构想如此值得期待。于是,有了家长委员会筹集为班级购买图书。就这样,“梅语轩”班级有了共读的图书。或许你不会相信,在这个班级里,曾经有孩子不小心受伤,一开口要求赔上万元的家长;曾经有因为教师留学生补作业而把班主任骂哭的家长。是什么这样神奇,让家长有了这样大的转变?是课程和师生共同成长的魅力。在许多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武荣平深切地感受到家长委员会的强大力量。因为就是那简单的承诺:“梅语轩”如果能在开心读书的同时,考出全镇第一的成绩,“梅语轩”班级将组织一次远足的综合实践活动。成绩考出来了,老师犹豫了。家长委员会毅然牵头、组织,家长代表领队,老师陪同,“梅语轩”班成了几十年来回民学校的特例,41名同学一起参观焦作科技馆、一起参观焦作影视城,这样的实践体验让孩子们把最美的影像和文字留在了自己的博客和空间。“梅语轩”班孩子的毕业纪念是完美的。《花开的声音》丛书结集,41个孩子,41份电子文本,打印出来的书籍更是让家长赞叹不已。
当夜深人静,武荣平也暗暗地问自己:什么是完美的语文教育,当童年可以获取文字和课程带来的光明,当生命可以朝着阳光伸展,还有什么不能让老师沉下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