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什么?家是有爸妈的地方,家是有兄弟姐妹的地方,家是有亲朋好友的地方。家有童年的梦想、少年的轻狂、奋斗的脚印、遗憾的眼泪,那是一个不经意间能让人回想起的地方,一个梦绕魂牵的故乡。
年是什么?年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的节日,年是全家团圆的温馨,年是父母盼子归来的牵挂,年是代代相传的血脉。年,把五千年的文明带到了今天,把全世界华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无论你在哪里,无论你在何方,纵使千山阻隔,纵使天涯海角,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过年回家。
本文写在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记忆里,无论什么时间,无论什么方式,回家过年的感受是共同的:发自灵魂深处的归属感。为了大年三十的一顿年夜饭,兄弟之间推杯换盏,诉说陈旧往事和来年期盼,妯娌一年又一年说不尽的家长里短,孩子享受着他们的过年狂欢。
我16岁时离开故乡到外求学,时至今日,回家过年的经历已有四十余次。因为家里兄弟五个人中,就我一个人在外地工作,所以,回家过年对我既是期盼又是责任,没有我的年是不团圆的年,不团圆的年就是一种遗憾。这么多年来,我只有一次因为出车祸没有回家过年,大年初一,母亲念叨起来,就差四儿了!母亲泪流满面,一家人的团圆饭也吃得没有滋味。以前,交通条件有限,从开封一大早坐汽车到了傍晚才能回到家;有了女儿以后,她坐火车需要在郑州、新乡转两次车才能到家,也是一天的行程。因为交通不便,年轻时我一年只回一次家,那就是过年,因为路途艰辛,所以回家过年倍感温暖。现在,有了汽车和高速公路,我回家的时间只用两个多小时,什么时候想回家看看,就能回家看看,但回家的感觉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强烈了。
以前的年夜饭和团圆饭都是在家吃,自己动手做,兄弟妯娌齐上阵,一人一个绝活,一人一道菜,哪怕是酸辣白菜、拌黄瓜,大家也觉得是天下的美味儿,因为大家吃的不是饭菜,而是亲情。现在大家都富裕了,聚餐也改在了饭店里吃,虽然大盘小盘的鸡鸭鱼肉,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过去给父母拜年要磕头,现在不磕了,孩子说一句吉祥话就拿着压岁钱去玩了。以前,很多人还到周围的老邻居家拜年,到中学的老师家拜年,给好朋友的父母拜年,现在也都免了。年年过年年年过,年年过年年相同,过年的形式没变,过年的味儿似乎变了,似乎淡了……
年没有变,为什么年味变了呢?我想,一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只有过年才能满足的愿望现在已经不是奢望了。人们不是常说,现在那一天都比过年吃的好吗?现在,人们轻易能得到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珍惜的东西自然就越来越少,这是物质和精神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小时候,大家家里都很穷,物质十分匮乏和短缺,父母怕过年,因为孩子花销大,孩子们却期盼着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满足他们盼望一年才能实现的最基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现在看来,这些需求太简单了,但在那时却很难,所以,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历史问题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只有过年,孩子们才能穿上一身新衣服,不是从里到外的新,而是有一件新外衣,图个喜庆和面子。但是,那时的衣服很单调,全国孩子几乎都一样,绿衣服、蓝裤子、绿球鞋,简直是个童子军。那时,我在大年三十晚上领到新衣服时,那个兴奋劲儿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穿上新衣服,兜里装满鞭炮,是每个孩子最高兴的时刻。那时,哪里有雾霾,哪里有环境污染,我们头上永远是蓝天、白云,放鞭炮的烟消云散后,孩子们还能和星星说话。
那里,我们通常要整整狂欢一个夜晚,转遍大街小巷,哪怕是天寒地冻,哪怕是风雪交加,我们只管疯、只管玩,浓缩了一年的梦想只管尽情释放。那时候,孩子们只有过年才能痛痛快快地吃顿肉。大年三十,父亲都会在昏暗的厨房埋头收拾两个猪头,姥姥会煮上一锅香喷喷的肥肉块,肥肉和猪头肉是我年少时最馋的记忆,一直思念到如今,我还忘不了猪头肉和大肥肉的情结。白馒头夹着大肥肉,小酒陪着猪头肉,那个香啊,让我永生难忘!那时候,我觉得过年真好,那时候只盼着过年,那时候觉得年味真浓。童年时,我认为人活一年,只为过年这几天,一年只盼这几天,一年过去了,就掰着指头数着明年春节再来。过年好,过年好,吃肥肉,放大炮,谁人不说过年好!
回家过年,我童年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