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宣
“一场爱的马拉松,
长跑三十九年,
没有终点;
一座爱的大院,
满是善良的人,
温暖的手,
真诚的心,
春去春回的接力,
不离不弃的深情;
鸽子飞走了还会回家,
人们聚在一起,
就不再离开。”
这是2014“感动中国”给予陇海大院的颁奖词。
陇海大院是郑州市二七社区的老院落。
陇海大院里有这样一群平凡的人,三十九年如一日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洗澡、理发、端屎端尿……陇海大院事迹感动着高新海、感动着郑州、感动着中原、感动着中国,陇海大院爱心集体因此获得2014“感动中国”的荣誉。
今年64岁的郑州市民高新海历经了人生诸多苦难:1976年在农场插队时,突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随后,命运的打击接踵而来:1983年,家里的顶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亲患结肠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相继去世。
幸运的是,当灾难来临后,高新海的命运之花并没枯萎、凋败,相反,它却长开不谢,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给予这朵神奇之花浇灌施肥的是陇海大院和大院的爱心邻居。
陇海大院位于郑州市陇海中路与一马路交叉口的路南,紧挨郑州市101中学(原铁一中)的东边巷子。
高新海在陇海大院里出生,又在这个院子里长大。1976年,高新海病后,他从乡下回到城里,回到他熟悉的陇海大院。他的生命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这一页,写满他和邻里乡亲一幕幕感人的故事。
“邻居们陪我去武汉、北京看病。一路上有他们在,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们包了,什么事都不用我操心。吃、住、联系医院、买车票……我住院的时候,邻居们谁有空谁在那儿守着我,谁能请几天假就请几天假。为了陪伴我,有的邻居不在乎被单位扣多少工资。”30多年后,高新海仍然清清楚楚记得当时的情景。
从那时起,陇海大院邻居就开始帮助高新海,一帮就是39年。
一些邻居的皮鞋都跑烂了,许多人当时还都是学生。邻居们每天都去照顾他,给他送吃的,送喝的,喂他吃药、吃饭。
老邻居周喜荣在医院工作,她和高新海在一个大院已经53年了,平时主要是给他打打针,换换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任韬是周喜荣的儿子,叫高新海三伯,从小就被妈妈抱着去高新海家,至今已有26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任韬就开始和陇海大院的其他人一样去陪高新海聊天、看电视,帮助他、关心他。“多少年了,我们陇海大院的精神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自然传承下来。”任韬说。
受陇海大院的爱心影响,许多社会团体、学校里的志愿者经常到陇海大院献爱心。比如与陇海大院毗邻的郑州市101中学,许多学生在周末到陇海大院当爱心志愿者,一些原来的下乡知青也经常自发组织起来定期看望高新海。
2014年5月,电影《好好的活着》在河南奥斯卡影院全线上映,陇海大院的真实故事被搬上银幕。
2013年年底,根据城建规划,原陇海大院要进行拆迁改造,陇海大院的几百户人家不得不暂时分散在郑州市内各个地方。在拆迁前,大院的邻居们最先考虑的是把高新海先安顿好,然后才考虑自己。
这些老邻居们还有一个约定:等新陇海大院建成后,他们都要回迁,再做今生的好邻居,相亲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