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视 野丨婚 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乡愁里,为何他们感觉知识“无力”?
孟州:真情关爱留守儿童
抓行风建设 树计生形象
武陟:计生宣传形式多样
元宵节曾是 中国“情人节”“求子节”
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情暖返乡流动人口
图片新闻
磨头镇:开展计生“三送服务月”活动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3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愁里,为何他们感觉知识“无力”?
——代表委员热议农村学子的“知识无力感”
作者:新华社记者 姜 潇 胡 星 彭 卓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资料图片)
 
   

  春节期间,《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在社交媒体爆红,博士发出“知识在乡村显得无力”的嗟叹,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大讨论。

  从“读书无用论”到“知识无力感”,折射了当下年轻人特别是农村学子的种种困惑和迷茫,而为何越来越多跳出“农门”的学子,怀着“乡愁”,却又对回到家乡“望而却步”?两会期间,在代表委员中也引起了关于“知识无力感”的讨论。

  从“读书无用论”到“知识无力感”,为什么?

  在“知识无力感”之前,早有“读书无用论”之说,且在农村的呼声更为强烈。

  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党支部书记花全告诉记者,王岗村是一个布依族村寨,近年来,只有2名大学生返回农村工作。而现在,仅剩一人还在坚持。

  “这名大学生是从幼师毕业后回来的,现在村里负责社会保障工作。工资太低,专业不对口,我很担心哪一天她也会辞职。”花全一脸无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知识无力感”更准确地反映当前大多数农村年轻人对知识的态度。在大众教育的今天,中国18~22岁的同龄学生中,已有34.5%的可以上大学,但不少农村大学生读完大学后,在城市里并没有获得体面工作、回乡也没有衣锦还乡感,甚至不如他们那些没考上大学的同龄人混得好,这就导致从表面上看读书、知识似乎无用和无力。

  不少代表委员指出,无论是“读书无用论”还是“知识无力感”都是一种在致富饥渴面前的短视,虽经不起历史的推敲,但在一些历史时期有其生长的土壤。

  “知识无法做到马上换取等量的财富,但知识会在人生在长跑中成为走向成功最重的砝码。”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农学院院长邢克智认为,感到“知识无力”,只是博士回到家乡,与同龄人对比后的一种暂时的失落。然而,能改变命运、让知识“给力”的,起止一份“文凭”这么简单?大学教育所赋予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上实践与个人的努力,长远来看,获得知识的人才是最“有力”的。

  是知识“无力”,还是农村“无力”引来有知识的人?

  一直以来,受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大量的农村青年考上大学后,却不甘于回到乡村工作,跳出“农门”成了大多数农村学子的人生追求。

  河北大学青年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曾开展一项关于“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成功访问了北京、江苏、河南、河北等地15所高校约500名农村籍大学生。结果显示,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籍大学毕业生中,93.8%的人把城市作为首选工作地点,不足7%的人首选愿意回到县城、城镇或农村工作,而明确表示愿意在农村就业的不足2.6%。

  农村条件艰苦、待遇低,加之高校扩招以来,就业压力加剧,农村人才匮乏的局面愈演愈烈。

  对此,有学者提出,“知识无力感”的困惑在于学无所用,只有打破当下以升学为主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让知识“给力”起来。

  农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来建设和服务农村?长期在农村有调研经验的邢克智代表认为,方方面面知识都需要,特别是与农村经济紧密相关的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以及社会管理方面。“有专业又懂农村,才是农村最亟须的人才。”邢克智说。

  “从王岗村的实际来看,现在特别需要懂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大学生,但多年来一直引不进来。”花全代表向记者介绍,“在贵阳当个保安都一个月2000多元,谁又肯来偏远乡镇挣1000多元呢?要提高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关键还得提高人才待遇。”

  专业对口的“知识”回乡创业,成功便是“分分钟”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主委钱学明认为,不能狭义地说,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就一定要回到家乡,但具有与农村发展相关知识背景的大学生,特别是有科研能力的硕士、博士生,如果肯于回乡创业,将知识用在家乡土地的建设上,极而言之,“成功将是‘分分钟’的事”!

  “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有报效家乡的意愿,但又不甘心一辈子再回农村生活。如果国家给予合适的鼓励政策和出路,他们是乐于回到农村创业的。”邢克智早在十年前的两会上就曾提出,国家可通过政策保障,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任职,工资待遇可参照或略高于公务员的标准执行,由国家财政支出等相关建议。

  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还提出,除了体制改革和政策扶植外,观念的引导也尤为重要。

  “知识是不会‘无力’的,关键看个人的后期努力。高校要加强引导大学生摒弃升官发财的世俗成功观,大学生自己也要脚踏实地做好职业规划,心无旁骛地把注意力聚焦到个人奋斗上。”钱学明委员说。

  “从农学院毕业、带领农民种植蓝莓获得成功的大学生村官杨代显,就是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优秀代表。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懈奋斗,农村学子仍可以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邢克智说。

  (新华社3月4日电)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