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创制的乐器,历史悠久。在军事、宗教、民俗等许多方面,鼓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逢年过节和重大庆典时,人们都会用到鼓。如今,在七贤民俗村游客服务中心里也有15面大鼓、60面小鼓。这些鼓除了可以敲打,还可以当作椅子用。让来此的游客能坐在鼓上休息的同时,还能即兴演奏一番,品味古老而神秘的鼓文化。
鼓制桌椅 别具风味
虽然2015年七贤民俗村祈福文化庙会刚刚结束,但当记者来到七贤民俗村时,仍能感受到庙会期间这里鼓乐欢天的热闹场景。信步闲游七贤民俗村,走进游客服务中心,漫步在旧木门铺成的地板上,看着幻彩的屋顶,俯身坐下,感觉凳子有些异样,仔细观察,这才发现坐着的竟然是一面鼓。
担心将鼓坐坏,记者赶紧起身。环顾四周,原来这里竟然没有桌椅,所谓“桌椅”竟然是一面面大大小小的鼓。数了一数,竟有15面大鼓、60面小鼓,全部都是棕黄色的牛皮鼓面,绘制着高贵祥瑞图案的红黄鼓身。俯身抚摸,随手敲打,鼓声阵阵,引得其他游客纷纷回头观望,继而各自寻找一面大鼓,敲打起自己心中的节奏。
说起大鼓,大家都知道,它是民间传统文娱节目中的重头戏。时下,青年人结婚,工厂、商店开业庆典,庙会助兴,都少不了大鼓。擂大鼓场面宏大,人数众多,鼓声牵动着人们的心。现在,坐在室内就能敲鼓,确实有了另外一番意境。“小时候看擂鼓,总是钻到人群里,站在擂鼓人的身边。耳听着咚咚的鼓声,眼瞅着鼓槌上下舞动,真叫美!憧憬着长大后也能擂大鼓,没想到今天愿望成真了。”游客赵先生说。
鼓之历史 传承千古
七贤民俗村村长高涛说,鼓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古老的民族打击乐器,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借用鼓这样一种发出特殊声音的响器,传递信号,以起到迎神驱邪的作用。如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鼓擒蚩尤”。史载:“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率部队在与蚩尤大战时,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棡鼓曲》以示庆祝,曲子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原始社会,人们敲击石器给舞蹈助兴;进入陶器时代后,人们能用陶土烧制成“土鼓”,并用蒉草制成鼓槌来敲打。如《礼记·明堂位》:“土鼓蒉桴苇草,伊耆氏之乐也。”之后,土鼓、苇笛等乐器和歌舞结合则是古代的“乐”,即歌、舞、乐三者融于一体的乐舞雏形。而且,在古代,鼓一直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祭祀的器具,作为人与神沟通之媒介,也是人与自然间交流之象征物,被广泛应用于诗、乐、舞以及各种仪典中,受到历代的重视。几乎每一朝代均有专职之司鼓人员,如周代有“鼓人”掌管鼓类,汉代有鼓吏,汉唐有鼓吹署,宋设有鼓院、鼓司,明、清则设有钟鼓司等。
“逢年过节,喜事庆典,倘若闻不到振奋人心的鼓声,恐怕就会少了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高涛说。之所以在游客服务中心用鼓当桌椅,正是因为鼓这一具象的器物,因地区、民族的不同,发展成了一个种类繁多的乐器家族。有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北方鼓舞,多是集体表演,风格粗犷,气势恢宏,队形的变化也多,如河南开封“盘鼓”、陕北洛川“蹩鼓”及“兰州太平鼓”等。有长江流域一带的南方鼓舞,小型多样,灵活纤巧,并多演唱一定的情节,如安徽“凤阳花鼓”、江苏无锡“渔篮花鼓”、湖南“地花鼓”等。花鼓舞在北方一些地区也广为流传,但多是重舞不重唱,讲究技艺求精。如山西“晋南花鼓”、陕西“宜川花鼓”。所以,南来北往的游客,只要来到七贤民俗村,就会有家的感觉。
同时,在我国传统艺术中,鼓占有重要地位,歌舞器乐都离不开鼓类乐器。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其隆隆之声同于天上之雷电轰鸣,气势磅礴,威风凛凛,其声音和威力无可比拟。强奏时,鼓声震天,钹光闪烁;轻奏时,又如春雨滋润禾苗,给人们带来愉悦与欢欣。因此人们把天上雷霆的轰鸣、春天气候的温馨、万物生长的动态、音声等,都融会于“鼓”这一实物与概念之中,认为鼓具有非凡的神力,鼓声像雷声一样可以引来雨水,滋润万物。古文中,郭同廓,有扩张、延伸与成长等意,因此,鼓也就成为农耕民族的精神力量,激发着人们从事辛勤的农事劳动。
鼓之文化 美的符号
“有了鼓,便有了鼓文化。不同的鼓形成独具特色的鼓文化,不同的鼓文化又组合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鼓文化图景,优化了整个文化结构。”高涛说。之所以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置用鼓制而成的桌椅,正是看中了在鼓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鼓文化。同时,从美学角度来看,人一开始就对鼓有了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审美态度,于是鼓作为客体的审美对象早就存在了。人对鼓及鼓文化亦形成了由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组成的审美体系,这便是关于鼓及鼓文化的审美构成。
千百年来,鼓文化上至天神祭祀,下到农耕军旅,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广泛而深远。从鼓的出现到现在,据不完全统计,鼓的家族在200种以上。且不论它的种类之多,单说它的功能,鼓在古代,传递信息;用作重器,象征权力与财富;用作神器,虔诚崇拜;用作法器,浸透神秘;用作祭器,通天达地。鼓本身的特点已经与社会生活的需要相适应、相结合。
如今,随着历史的发展,鼓文化伴随历史渐渐普及民间,用途也更加广泛。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鼓文化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展现出不同的形式美感。它们或阳刚,或优美,或威风凛凛,或灵动轻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它传达出的信息,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一种群体精神风貌。
“鼓之以雷霆,壮怀激越;润之以风雨,侵入人心。”高涛说。鼓是一种心跳,是生命的脉动,是原初的音乐,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艺术形式,其文化内蕴极其深厚。甲骨文中“其将王鼓”“其震鼓”,《周礼》中“救日月则诏王鼓”的历史记载,显示出早在中华文明的滥觞期,就有震鼓“声闻于上”的祭礼。而鼓的力量、节奏和功能这三个有机部分,作为美的再现、创造和反映,从中国礼乐制度、民间艺术、宗教祭祀、军事仪仗、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统一于鼓这个实体,由此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对鼓及鼓文化的审美构成。
鼓,之于宗教巫术,它渲染神秘;之于军事,它鼓舞士气;之于政治活动,它体现着庄严与威仪。总之,它的功能在情感的宣泄方面得到了充分发挥,这种美感来源于社会实践,同时又作用于社会实践,使得鼓在发展中,鼓的种类不断增加,鼓的艺术不断完美,鼓的文化不断丰富。最后,鼓这个“八音领袖”成为美的一个符号、一个承载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