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7时30分,在月季农贸市场,检测员靳晨华、卢小铁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这里,从蔬菜售卖摊位中随机抽取了辣椒、生菜、长豆角等64个蔬菜样品,进行编号、登记后,带到了设在农贸市场的市蔬菜市场准入检测室。
按照检测工作流程,他们将对这些蔬菜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主要是看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是否超标。只见两名检测人员将蔬菜切碎称重后,分别放入不同的量杯,滴入检测试剂,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放入检测仪器,测定农药残留情况。待结果显示后,检测员再依次将每个样品的检测情况记录在案,并将检测结果及时上传焦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电脑记录显示,当天检测的64个批次蔬菜均无农药残留超标现象。
9时30分,两名检测员将检测结果登记在了市场的公示栏上,为市民购买蔬菜提供参考。据介绍,目前,市农业局已在我市中心城区15个农产品销售市场设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检测室,各个检测点的检测结果,每日会实时通过网络汇总到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问题蔬菜将被统一集中处理,杜绝流到市民餐桌上。此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还会对全部检测数据进行月份和季度分析,以及时进行安全预警,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
“市场准入只是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后监管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农业局质监科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产前、产中、产后三个关键环节,贯穿农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在抓全程监管上下功夫。
产前监管,重在监控好各类农业投入品。在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中,去年,我市以农药、种子、肥料等为重点,在全市组织开展了春季农资打假、夏季百日行动和秋冬季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和非法添加违禁物质行为,从生产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农业部门立案查处农资案件37起,查获不合格农资5.56万公斤,货值金额近30万元,有效地净化了农业投入品市场。
产中监管,重在培训指导,技术服务和标准化生产。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去年,我市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共认证“三品一标”产品43个,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37个,认证基地面积达29.5万亩,认证产品数量比上一年提高一倍,认证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增长10.3个百分点。全市农业名牌产品数量达到84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著名商标71个、省名牌产品10个。
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上,去年,我市结合“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村远程教育等,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乡村、深入生产一线,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面对面指导等形式,广泛开展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高效安全施药技术、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等培训、指导和推广。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引进、示范、推广西红柿、梨、杏鲍菇等新品种70多个,蔬菜光合作用增效剂、农药黏着剂、物理杀虫等新技术20余项。
此外,我市还积极加强产地安全管理,采制送检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样品2078个,采集耕地土壤肥力测定样品3.6万个。大力培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新增农业部园艺作物标准园1个,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个,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9个。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达到产前有技术规程、产中有详细记录、产后有检测结果“三有”标准。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农业部标准化园区创建示范工程8个,部、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7个,累计培育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9个;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4个,面积53.8万亩;建成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2个。
产后监管,重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为把好农产品的上市关,我市建立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对接机制,不断扩大抽检的范围、品种和数量,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定期不定期地对生产基地、销售市场进行监督抽检,严把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关。去年,全市三级检测机构共定性速测农产品样品25.69万批次,合格率99.9%。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防范,组织开展市级以上例行监测8次,定量分析检测蔬菜、水果样品346个,水产品54个,合格率分别为98%和100%。
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监管,有效保障了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去年,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呈现稳中有升、逐步向好的态势,全年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