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9版:3.15特刊·诚信的榜样 上一版3  4下一版
表里如一真君子 千年传承绞胎瓷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版面导航    
2015年3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表里如一真君子 千年传承绞胎瓷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柴战柱

  ●中国传统工艺大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014年中国文化产业百强年度人物

  ●2014中国工艺美术年度典型人物

  ●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焦作绞胎瓷工程研究中心。
  中华名窑——当阳峪金谷轩窑。
  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绞胎瓷生产车间一角。
  邓小平和周恩来特型演员等兴致勃勃地参观绞胎瓷制作过程。
  《硕果》被载入九年义务制教育美术课本。
  《峪中藏宝》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最佳工艺奖。
  绞胎紫砂壶
  瓷韵茶香
  太极壶
 
   

  名瓷

  绞胎技艺是陶瓷之苑的一朵奇葩,始于唐代中原地区,北宋到达鼎盛期,在焦作当阳峪大放异彩。有别于其他陶瓷品种表面装饰技法,绞胎器重在利用五色矿土塑造胎骨的纹理,这种纹理变化无穷,有很强的装饰性,技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存在无限的创作空间,绞胎器物色彩经久不衰,器表温润如玉,并承载诸多文化符号,绞胎技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绞胎陶瓷烧制技艺已成功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作

  20余年来,柴战柱先生创作的绞胎瓷作品《硕果》《硕果累累》《峪中藏宝》《鸳鸯戏水》《瓷韵茶香》《年年有余》《中华龙》《事事如意》《水天一色》《盛世和谐》《花开富贵》《丝绸之路》《花器》荣获多次国家级大奖。2008年绞胎瓷作品《中华龙》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正式典藏;绞胎瓷作品《硕果》被载入九年义务制教育美术课本。

  本报记者 王龙卿 摄影报道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