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乔 桥 张 喆
截至3月12日0时,焦作供电公司实现安全生产6000天。为此,市政府专门向该公司发去了热情洋溢的贺信,对该公司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道防线,打好安全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好安全基础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为此,该公司从源头入手,在本质上下功夫,着力练好“两手抓、两手硬”的基本功。
该公司总经理王红印指出:“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提升机制,必须防止表面化和形式主义;防止前紧后松,整改不见效果;防止虎头蛇尾,治标不治本等倾向;防止和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与做法,要从思想深处进行剖析反思,找准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每年春季、秋季检修,该公司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流程,详细规定每项作业的人员配置、注意事项、工作时限等要求,每个环节都有严密的操作规程,每个现场都体现了科学化和规范化,并强调如果没有安全责任人到场,不管哪一级领导都无权下令开工。对施工和操作中安全措施不完善的,必须申报有关部门解决后方可进行施工和操作。
在电力设施保护方面,该公司积极主动沟通,市政府率先在全省出台文件,对公安、国土、规划、城建、林业、工商、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中的职责进行了细化,对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施工作业实施联合许可审批制度。在解决树线矛盾方面,市、县、乡、村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了由县、乡两级政府负责,村(街)集中力量进行砍伐。规定林业部门在下达绿化计划、建设规划部门在进行城乡建筑规划前,必须提前征求供电企业的意见,超前化解树线矛盾、房线矛盾,确保电网安全运行。该制度的实施,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打下了基础。
二道防线,紧绷安全弦
该公司要求各级负责人必须练就一张“婆婆嘴”,把反违章督查当作安全生产的“紧箍咒”,天天说安全、会会谈安全、时时讲安全。
该公司在安全检查活动中采取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方式,抓违章深入班组,抓未遂深入现场,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直击现场。同时,该公司为安全检查组配备了隐形摄像器材,对施工现场进行突击检查,并在公司内部网站设立了曝光台,每周将拍摄到的视频公之于众,做到“有图有真相”。让被检查到的单位负责人红了脸、出了汗,让没有被检查到的单位负责人感到了压力的存在,汲取了教训。
对于发现的突出问题,该公司有关部门将进行长期跟踪,直至其彻底整改为止;哪个职工在安全方面出了问题,不仅本人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还要逐级向上追究,其所在班组及单位领导也要负连带责任。该公司推行工区、班组日前工作准备会制度,全面分析现场作业的危险点和控制重点,对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点、每一个部位和每一个环节由谁干、怎么干、谁负责、谁监督,都有明确的量化标准,做到人人有专职、事事有程序、处处有监控。
群策之为则无不成,群力之举则无不胜。该公司凭借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的“链式”安全管理机制,增强了各级干部抓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激发了员工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营造了一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氛围,深受广大职工的信赖。
三道防线,广传安全经
该公司注重把安全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个角落,每年召开的第一个全体职工会议是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每年与二级机构签订的第一份责任书是安全生产责任书,每年组织的第一个全局性考试是安规考试,每月一次的安全生产分析会雷打不动,新员工上岗前的第一堂课是安全培训,每次现场作业前的第一道程序是安全事项的交底和现场安全教育。
正因为安全第一的思想渗透到了每个部门、每个班组、每个员工,使各类危险隐患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发现、被排除。2014年8月份,该公司员工在巡视220千伏岭春线时,发现38号塔基受山体塌陷影响,塔身发生了严重的变形。该公司立刻与上级部门协调制订检修计划,评估电网风险,编制预控方案,同时安排多路人员对各相关线路和设备进行测温、特巡,并与相关发电厂、用电企业进行沟通,做好稳定出力、负荷调控等工作,施工人员经过3个昼夜的连续奋战,在最短的时间内圆满完成了塔基换位和恢复送电工作,为焦作北部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受到了省电力公司的称赞。
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把关稳如山。焦作供电公司全体职工把安全之神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汇聚成了一首众志成城保安全的“大合唱”。我们坚信,有这样一群安全管理的探索者,有这样一群安全生产的“守护神”,他们的纪录必将不断被刷新,他们也必将在安全的大道上越走越远、越走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