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伟涛
从无机氟化盐到动力锂电池,多氟多人多年来的新能源转型之路,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越走越稳当。
成功转型的背后,有一组数据引人关注:由多氟多主持制定或修订的国家和国际行业技术标准达50多项,累计申报专利172项,其中发明专利122项。
无疑,执着创新已成为多氟多的一种原动力,推动着多氟多的转型。与此同时,多氟多的转型,也正浸润成为一种文化惯性,催生出了持续创新的新动力。多氟多董事长李世江在2014年公司表彰会上的一番话,堪为佐证:通过十余年艰苦奋斗,多氟多做到了三个第一,冰晶石全球第一、氟化铝全球第一、六氟磷酸锂全球第一。现在,多氟多正在追求锂离子动力电池全国第一。
的确,当创新成为企业的文化,这种动力就会深入到每一位企业员工的血液里,运行不悖,催动不止。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进入了转型的阵痛期和矛盾的凸显期。在这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多氟多人团结一心,利用技术创新积累不断发力,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使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平稳前行,实现着脱胎换骨,在追求新能源事业的发展中一次次突破。
在今年我市两会上,市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重点推进多氟多能量型动力电池等项目,大力支持多氟多发展新能源汽车,立雄心壮志、拼最大干劲,圆焦作新能源汽车整车梦。多氟多的新能源梦已上升为一座城市对未来的期望和寄托,为各界所热议。
“在新能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的今天,多氟多的新能源梦迎来了做大做强的春天。”李世江说,经过三年多的打拼,该公司已赢得了市场先机,掌握了一些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产业配套、生产能力等均站在行业前列,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企业文化独特而有力,使企业在行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独善其身。
六氟磷酸锂的开发,是多氟多进军新能源的一个标志和新的起点。也正由此,多氟多新能源从生产6克六氟磷酸锂起步,先后实现了六氟磷酸锂的小试、中试和产业化目标。2010年,中国第一条规模化的晶体六氟磷酸锂生产线在多氟多建成。目前,多氟多2000吨六氟磷酸锂项目建设已完成设备安装,1亿安时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开始试生产。
不仅如此,多氟多新能源还认识到,要想做大锂电产业,必须通过布局全产业链来实现。毕竟在一个由研发设计、原材料采购、运输、生产制造、订单处理、销售、批发零售和品牌所构成的产业链中,两端蕴藏的价值最高,即研发和品牌,价值最低的是中间环节的生产制造。
为占据这一“微笑曲线”的两端,多氟多新能源决定,通过进军智能终端来提升产品档次。所以,多氟多新能源在拥有11款电动自行车之后,与丹麦的设计师合作设计的智能电动自行车,不仅健康、环保、安全性能高,还可以通过用肌肉控制电机,在最大限度保护膝关节的同时,其智能系统还可测出体重、力量和消耗的热量,实现了“把健身房搬到了马路上”。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和自信,多氟多新能源正布局着庞大的“锂电版图”。对此,多氟多新能源的目标是,在焦作这个“国家火炬计划焦作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做好三件事:一是开通一条电动公交线路,二是经营一家电动车出租公司,三是建立一个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如此谋局,多氟多新能源意在依托六氟磷酸锂的原材料优势,逐步延伸到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锂离子电池四大主要材料,形成从材料到电池完整的产业链,最终将依托硅,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从而改变我国锂电现有的产业格局。
“一个人的转型升级不容易,一个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不容易。”李世江说,纵观经济发展史,转型升级成功的案例少,失败的案例多。但人生最可怕的是没有梦想,它将渐渐腐蚀你的心灵,消磨你的生命。有梦想,就要懂得坚持;有梦想,就要善于为它的实现积蓄力量。人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心态,沿着既定路线,在企业转型升级中追求新的自我。
多氟多新能源总经理纪冰就是带着“锂电池汽车梦”而来的。他说,“焦作新能源不盈利,我就不拿工资”。不仅如此,他还把得到的奖励也分给团队。邓旭是多氟多新能源营销总监,他不仅整合了市场资源,还打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他说,从入职那天起,多氟多“让锂电池走进千家万户”的追求就让人激动不已。每当想起“一个人的梦想是梦想,千百万人的梦想就是现实”时,他就心潮澎湃,并激励着自己不断创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目前,焦作新能源多款电池被列入国家工信部推荐使用名录,已有5000余辆装载着多氟多电池的电动汽车在安全行驶,最长里程已达10万公里,并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发挥电池最大优势的电源管理系统,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具备了产业化条件。如今,多氟多的新能源梦,已不仅仅是多氟多人的梦想,已进化成一个城市对未来的希望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