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 笠
70毫升、80毫升、90毫升……回想起当时从血液中抽离出的造血干细胞正在一点一滴地流入采集袋,王文东欣慰地笑了。
2013年7月1日8时30分,省肿瘤医院,一位面容清瘦、眉宇间透露出刚毅的中年人正躺在病床上,脸上挂着浅浅的笑容,双臂上各有一根导管连接到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这名中年人叫王文东,是修武县公安局网监大队民警。他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是我市首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人民警察,也是公安系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第一人。
初见王文东,身着警服的他看上去很精干,记者和他聊起了那次不平凡的献血经历。
1992年,王文东加入公安队伍,成了一名民警,虽然调动了几次岗位,但王文东始终在一线与老百姓打着交道。在2010年的一次献血活动中,他第一次接触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并得知国内干细胞库存量较少,很多白血病患者因为没能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而失去生命。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队伍中。
2013年3月25日,正在上班的他突然接到修武县红十字会的电话,说他与宁夏一名19岁的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并询问其是否同意进行进一步的高分辨配型。王文东很惊讶,因为这种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二十万分之一,为了挽救生命,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配型。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文东在市红十字会采集了高分血样,经高分辨血样检测,他与该患者的HLA分型完全相合。5月份,在县红十字会的安排下,王文东在焦作市人民医院进行了全面体检,结果显示,他完全符合捐献条件。
捐献造血干细胞,说着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怎样向单位请假?怎样瞒过家人?王文东心里不安了起来。“我一是怕别人误会我为了名利,二是怕家人担心我的健康。”王文东说。
体检过后,在即将动身前往郑州捐献造血干细胞前,王文东才把这件事情告诉妻子王颖洁。“虽然当时妻子没有发表太多意见,但一天深夜,我半夜醒来时发现,妻子在偷偷地哭泣。”王文东说。
“说实话,我当时有些生气,但更多的是担心他的身体健康。结果,他给我作了科普‘教育’,让我渐渐地理解了他的这一行为。毕竟,丈夫能救人生命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儿!”王颖洁说。
6月19日上午,当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来到修武县公安局为王文东办理请假事宜时,同事们才知道此事。“我们只知道文东下班后喜欢骑自行车锻炼身体,真不知道他是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更不知道他要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同事们敬佩地说。
一切准备就绪,在妻子的陪同下,王文东从家来到了郑州,6月27日到7月1日,每天7时和19时,王文东都要到省肿瘤医院注射动员剂。
有相关知识的人都知道,注射动员剂很容易产生不适反应,轻则浑身酸痛,重则感冒、发烧,王文东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心理和身体压力,而部分捐献者就是在此时开始犹豫,最终选择放弃了。经过几天的注射,王文东的身体也出现了浑身乏力、四肢酸痛的症状,但他对妻子说:“没事儿,我的身体素质好,这点问题不算个啥!”
7月2日8时30分至12时,王文东忍着酸痛,始终以一个固定的姿势躺在病床上,150毫升造血干细胞从他的身体中分离出来了。
王文东说,当他看到造血干细胞装入冷冻箱,即刻就要通过空运送往兰州去救人性命时,感到如释重负,整个人都轻松了,因为他救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当医护人员问王文东的感受时,他说:“从小我就想成为能够救人于危难的人,并最终选择了警察作为自己的职业,能用这种方法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特别开心!”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报名成为志愿者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从初配到高分辨配型,从入院观察到一针一针地注射动员剂,这是一个复杂又烦琐的过程,王文东却从没有丝毫犹豫。王文东的选择让人由衷敬佩。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部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在配型成功后最终选择了放弃,这让人遗憾,但能够理解。对于患者来说,配型成功就意味着看到了生命的曙光,正因为王文东能够想患者所想,才毅然选择为他人的生命献出自己的力量。采访中,王文东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救人比什么都重要。”是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的奉献精神,用无限的爱延续有限的生命,演绎了一场人间真情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