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车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七贤民俗村里,有一个大型的旧马车木轱辘。在这里游览的游客,见到这个木轱辘,纷纷驻足观看。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车轮相比,木轱辘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木轱辘由盛到衰,再到成为一件稀罕物,真让人有点“世态便如翻覆雨”的感觉。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在马背和战车上颠簸了几千年,朝代的更迭,帝国的兴衰,都与马背与车轮相连。秦始皇等墓葬中就发掘出那么多马匹与车轮。而在今天,这么一个木制车轮,宛如一个生命符号,这个符号应该是纷繁历史的一个延续。
记者注意到,这个木轱辘直径一米多,有着坚实的木轴套,有匀称粗实的木辐条,轮缘上有密集成纹的小号大帽钉,外侧有厚厚的铁箍,轴套两侧皆有棱有角,内成圆的铁瓦。而在木轴对应位置上,周围镶嵌着钢键。如在其间滴入蓖麻油润滑,虽不及现代轴承,但那股灵活劲儿也够称奇叫绝。一些摄影爱好者面对着木轱辘,乐此不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停地按动快门,将一次次激动变为瞬间的永恒。
谈及木轱辘,七贤民俗村村长高涛说,从前,农村有马车的人家不多。如果家有一辆大板车,而且拉车的是一匹马或一头骡子,很能在村上风光一阵。那时的大车很简陋,只有车辋、车头、车轴,辕条是用较坚韧的榆木做的,车头轴孔和车轴两头都嵌有生铁铸成的键条,使用时涂上清油,不但耐磨,而且能减少摩擦力。
马车的用途可多了,不但可以运粪、拉土、拉捆子、搞副业,而且在串亲戚、娶媳妇时,只要在车棚里铺上一条毡,上面用布搭个棚,就成了“小轿车”了。
有钱人家的车就讲究多了,车轱辘外圈包了一层铁,约一厘米厚,用圆头铁钉固定在车辋上。车头、轴头等处都镶嵌、包裹有许多铁件,因而很沉重,需几匹牲口拉套。
不过,因为这样的木轱辘轮缘比当今轮胎窄得多,所以和路面的相互压强都很大。别说下田,就连稍软的路面都难以行驶。又因它没有钢板弹簧、橡胶、胎气垫之类,所以弹性极差。坐它上硬路,颠得你头晕关节痛,人称“振骨器”。就连车夫,也常常宁随不坐。但是,木轱辘的咯噔咯噔滚动声和车轴的咯吱咯吱声交织在一起,像合奏曲在旷野中回荡,苍凉中蕴含着一种力量,别有韵味。
“如今,那些在中国跑了几千年的木轱辘车突然成了历史,看到飞驰于公路上的汽车,看到轰鸣于地头的收割机,这一切的变化是那么自然。没有人再去留念那些笨重的木轱辘,但有谁能够忘得了那些咯咯吱吱的历史?”高涛说。七贤民俗村就是要将这些老物件都留下来,让人们还能从其身上去感受去回忆。
夕阳西下,当夕阳洒在木轱辘上时,时间骤然凝固,历史仿佛退回到远古!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依然悠然自得地甩着长鞭在木轱辘车上迎接着每一个日出日落,独自享受那分惬意的平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