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七碗茶:煮出本土文化
焦作成为第四届“夏青杯” 朗诵大赛直属赛区
“正月花灯时、最美影视城” 大型摄影比赛结果揭晓
于德水应邀来焦开纪实摄影讲座
廉明《比较怀梆》摄影展 在沁阳市开展
木轱辘:滚过岁月的车轮
休闲去哪里 七贤民俗村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木轱辘:滚过岁月的车轮

作者:本报记者 李 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木轱辘。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车辆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在七贤民俗村里,有一个大型的旧马车木轱辘。在这里游览的游客,见到这个木轱辘,纷纷驻足观看。与其他交通工具的车轮相比,木轱辘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味道。木轱辘由盛到衰,再到成为一件稀罕物,真让人有点“世态便如翻覆雨”的感觉。

  众所周知,中国历史在马背和战车上颠簸了几千年,朝代的更迭,帝国的兴衰,都与马背与车轮相连。秦始皇等墓葬中就发掘出那么多马匹与车轮。而在今天,这么一个木制车轮,宛如一个生命符号,这个符号应该是纷繁历史的一个延续。

  记者注意到,这个木轱辘直径一米多,有着坚实的木轴套,有匀称粗实的木辐条,轮缘上有密集成纹的小号大帽钉,外侧有厚厚的铁箍,轴套两侧皆有棱有角,内成圆的铁瓦。而在木轴对应位置上,周围镶嵌着钢键。如在其间滴入蓖麻油润滑,虽不及现代轴承,但那股灵活劲儿也够称奇叫绝。一些摄影爱好者面对着木轱辘,乐此不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不停地按动快门,将一次次激动变为瞬间的永恒。

  谈及木轱辘,七贤民俗村村长高涛说,从前,农村有马车的人家不多。如果家有一辆大板车,而且拉车的是一匹马或一头骡子,很能在村上风光一阵。那时的大车很简陋,只有车辋、车头、车轴,辕条是用较坚韧的榆木做的,车头轴孔和车轴两头都嵌有生铁铸成的键条,使用时涂上清油,不但耐磨,而且能减少摩擦力。

  马车的用途可多了,不但可以运粪、拉土、拉捆子、搞副业,而且在串亲戚、娶媳妇时,只要在车棚里铺上一条毡,上面用布搭个棚,就成了“小轿车”了。

  有钱人家的车就讲究多了,车轱辘外圈包了一层铁,约一厘米厚,用圆头铁钉固定在车辋上。车头、轴头等处都镶嵌、包裹有许多铁件,因而很沉重,需几匹牲口拉套。

  不过,因为这样的木轱辘轮缘比当今轮胎窄得多,所以和路面的相互压强都很大。别说下田,就连稍软的路面都难以行驶。又因它没有钢板弹簧、橡胶、胎气垫之类,所以弹性极差。坐它上硬路,颠得你头晕关节痛,人称“振骨器”。就连车夫,也常常宁随不坐。但是,木轱辘的咯噔咯噔滚动声和车轴的咯吱咯吱声交织在一起,像合奏曲在旷野中回荡,苍凉中蕴含着一种力量,别有韵味。

  “如今,那些在中国跑了几千年的木轱辘车突然成了历史,看到飞驰于公路上的汽车,看到轰鸣于地头的收割机,这一切的变化是那么自然。没有人再去留念那些笨重的木轱辘,但有谁能够忘得了那些咯咯吱吱的历史?”高涛说。七贤民俗村就是要将这些老物件都留下来,让人们还能从其身上去感受去回忆。

  夕阳西下,当夕阳洒在木轱辘上时,时间骤然凝固,历史仿佛退回到远古!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依然悠然自得地甩着长鞭在木轱辘车上迎接着每一个日出日落,独自享受那分惬意的平静生活。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