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质量兴县工程,助推修武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强力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加快推动景区与城区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促进“景城融合”;强化安全监管,创新模式,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的监管力量,全方位确保安全……长期以来,修武县质监局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服务修武县转型发展。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自身职能,制订服务发展规划,在修武县经济转型发展中突出质量引领作用,大力实施质量兴县工程,形成协作共治局面,服务经济转型腾飞。”3月12日,修武县质监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明星说。
【坚持以质取胜】
修武县以先进制造业、大文化、大旅游、大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项目为未来发展谋篇布局,修武县质监局紧紧围绕这个中心,通过大力实施质量兴县战略,坚持以质取胜。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我县产业总体布局,将省长质量奖、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统一纳入‘大质量’培育体系,通过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建立符合修武产业发展规律、具有修武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郑明星说。据介绍,目前,修武县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1个,全国质量工作先进单位1个,全国旅游服务质量标杆单位1个,省长质量奖1个,河南省名牌产品3个。
为扎实推进质量兴县工作,修武县质监局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实施质量兴县战略的决定》《关于印发修武县县长质量奖管理办法的通知》《修武县名牌产品2011~2015年培育和发展规划》等文件,引导扶持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争创名牌产品;及时调整质量兴县战略领导小组,确保质量兴县工作的连续性、持久性;将质量兴县工作纳入对全县成员单位和各乡镇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并进行年终考核。
修武县质监局将一家抓质量的“独角戏”变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团体操”,全县各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补位,形成了推进质量工作的强大合力。
【促进景城融合】
“景城融合”已经成为修武县发展的主旋律,该局积极围绕这一中心工作,强力推进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促进旅游产业持续转型发展。该局以创建国家级旅游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为契机,在全县服务行业确定了76家试点单位,并组织对其进行标准宣传、贯彻和培训,指导其全面完善自身服务标准化体系。截至目前,该局共帮助企业修订完善标准2883项,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了顾客满意度。
据介绍,该局以建设旅游文化园区为载体,深入推进服务标准化工作,积极挖掘旅游文化元素,服务旅游产业发展,如指导帮助当阳峪绞胎瓷商品研发中心投入使用,并推出集创意性、观赏性、实用性、地域代表性为一体的旅游商品。
“景城融合”的实现离不开产业的支撑,为促进修武做大工业增量,做优工业存量,壮大工业经济,该局在省级蛋制品检测中心投入运行的基础上,围绕汽车零配件、铝深加工等修武县支柱产业,构建服务经济建设的检测平台,先后投资120万元,添置、更新、完善常用玻璃量器检定标准装置、容重器检定装置、水分测定仪检定装置、液态物料定量灌装机检定标准装置和塑料包装检测项目等54台(件)设备,用于机械、汽车零配件、建材等产品的检验,新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7个,完善检测项1个,为修武县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监管服务并举】
为提高服务的有效性,该局积极整合监管资源,创新“321”监管模式,即“三抓”“两书”“一平台”。对中小型企业抓双重巡查,提高安全监管效率;对新上企业抓服务,避免企业走弯路;对大型企业抓集中监管,一次性为企业提供指导、帮扶,督促其规范生产。同时,该局通过与企业签订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与单位内部股室队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监管责任;建立自动化信息监管平台,包含监管与执法系统、检验检测和办公系统,使管理工作“横到边、纵到底”,实现全方位动态化、智能化和科学化监管。
“321”监管模式的实施,使该局实现了监管资源整合,缓解了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监管职责交叉、推诿扯皮情况的发生,有效增强了监管的整体水平和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在监管地域上做到没有盲区死角,在监管内容上没有遗漏交叉,实现了监管对象全面覆盖。
此外,该局采取多种措施助推修武县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快速进入建设期。该局工作人员多次深入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工地,询问入驻企业需要帮扶的内容,并开通绿色通道为企业提供即时帮扶;主动上门服务,指导入驻企业提前申报特种设备安装手续,并帮助企业解决特种设备选购、注册、检验、维护等问题,加快入驻企业建设进程;加强宣传,增强企业安全责任意识,积极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台账,引导企业提前做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确保企业建成后能快速投入生产。
修武县质监局将监管与服务并举,切实履行职能,严格依法行政,积极为建设生态修武、文化修武、活力修武、和谐修武和法治修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