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珂
在武陟县小董乡蜿蜒的农村公路上,人们总能看到一个身着橘红色养护服装的道班工人,正在挥洒汗水、辛勤劳作。
清扫路面,整理边沟,向驾驶员同志微笑挥手……跳动着的橘红色身影成为那段柏油路上最动人的音符。他就是武陟县小董乡农村公路养护工柴正龙。
近日,记者走近他,感受了他的平凡与伟大。
从陌生到熟练 他成为养护能手
提起柴正龙,同事们都称赞他为行家里手。可是,大家不知道,刚刚跨进养护门槛的时候,他也曾经迷茫、羞愧过。
1987年,年仅20岁的柴正龙成了一名农村公路养护工。
“对于这份工作,我挺迷茫的,不知道从何做起,如何去做。”柴正龙说。
最让他羞愧的就是修整路肩时,每每经他修整过,他的师傅总要再修整一遍。
为此,他一遍遍地跟着师傅学习,购买相关书籍自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家发现,他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他和同志们一道处理路面病害,当他看到自己管理的路段达到了“路面平整无坑槽,边坡顺直一个面,边沟畅通无堵塞,路肩整洁无堆积,标志齐全无短缺”的精细化目标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如今,如果有人问柴正龙小董乡农村公路的分布情况、材料配比,或者是如何施工,怎样才能把路修养好,是该灌缝还是该填补,柴正龙都能一一清楚地回答出来。
这些对于他而言熟透于胸的内容,凝结的是他对农村公路养护的心血和汗水。
从实干到创新 是大家的领头人
在常人看来,农村公路养护工是再平凡不过的工作之一了。
但是柴正龙却不这样认为。他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工作只是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
所以,不管农村公路管养起来任务多大、困难多多,他从没言过一句苦、一句累,总是用自己火热的激情,带给同事们以力量。
在养护工作中,路面坑槽挖补是最辛苦、最繁重的工作之一。
“以前的条件差,都是人工在火炕上炒拌沥青混合料。上面烈日当头,脚下是炽热的火炕,中间有刺鼻有毒的沥青蒸汽,常常呛得人头晕、恶心。”柴正龙回忆说。
虽然他承担的任务是开小四轮拖拉机运送沥青混合料,但实干的他将车停到火炕边后,就立即和拌料的同志一起拌料、装车,然后开车将料送到四五公里外的工地,一停车就和负责摊铺的同志一道卸车,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活。正是他的这种做法,带动了大家,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不仅如此,他还是创新的能手。
记得有一次,工人们要向沿途树木喷洒杀虫药,可是柴正龙发现,人工喷洒非常费时费力。
“当时,烈日当头,大家背着一二十公斤重的药物徒步喷洒、检查,往往一天下来只能喷洒一两公里。”柴正龙说。
柴正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开始翻阅书籍,想找个解决的方法。
“后来,我自制了一个小三轮车,将发动机与铁皮罐连接,只要发动机一开始工作,就压着铁皮罐中的药物直接喷洒出来。这样只需要一人开车一人调节喷嘴,就能完成所有工作。而且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一天可以喷洒七八公里呢。”柴正龙笑着说。
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也正是如此,在武陟县农村公路小董中心养护站,只要是柴正龙提出的意见、建议,大家都会认真听取,因为大家伙都对这个实干、创新的老同志无比地敬佩。
二十八年坚守 把青春奉献农村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工作敬业、让人敬佩的老同志,他却有着自己的辛酸与无奈。
“工作这么多年,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可是我却觉得惭愧。因为在我的背后,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如此,我才能安心工作。”柴正龙说。
原来,柴正龙的家并不在当地,而是在孟州市。为了干好这份工作,他总是常年坚守在这里。一个多月能回家一次都成为他的奢望。
这么多年,家里的大大小小事务,他从未管过;孩子、妻子的生日,他未给他们过过,就连老父亲去世,他也没能及时到跟前尽孝。
“两年前的冬天,家里传来消息,我父亲去世了。可是,当时恰逢第二天农村公路验收检查,任务重、工程紧。为了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这个事我没有跟任何人提起,一直到检查验收结束,我才请假回家。”说到此时,柴正龙热泪盈眶。
他舍小家、顾大局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和带动了职工,使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每项工作,每次施工都能以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安全、快速地完成。
如今,柴正龙已经48岁,可是他依旧坚守在农村公路养护一线,每天步行几公里查看道路病害,及时掌握准确情况,作出科学的养护管理方案,成为他必修的功课。
柴正龙说:“公路养护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公路养护的监管,也是一项永久责任,没有最严格,只有更严格。只有持之以恒,武陟的平安路才能越走越长、永葆青春。”
这就是柴正龙,总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压力为动力,认真落实新要求,完成新任务,开创新局面,丰富新内涵,为维护农村公路的畅、洁、绿、美、安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