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许伟涛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三期叠加”的新常态,焦作将“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突破口,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
围绕主导产业,焦作努力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现代循环化工产业示范基地三大国家级产业基地。目前,焦作已形成1个超千亿、3个超500亿、2个超百亿产业集群。
到2014年年底,焦作入驻产业集聚区的规模以上企业489家,占全市41.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910亿元,同比增长16.4%,占全市61.8%;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63.4亿元,同比增长24.5%,占全市65.5%。全市9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产业集聚区8个,沁阳、武陟、孟州产业集聚区超500亿元。孟州产业集聚区成为二星产业集聚区,沁阳、武陟、博爱、经济技术四个产业集聚区成为一星产业集聚区。沁阳市和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分别成为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武陟县产业集聚区和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分别成为省“十快”产业集聚区。
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焦作将“两区”建设作为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平台和载体,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推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到2014年年底,焦作10个“两区”,建成和改造面积1.47平方公里,完成投资34.85亿元,入驻千万元以上项目29个。其中,沁阳特色商业区玫瑰城城市综合体等10个项目建成投运;解放区特色商业街景文百货等19个项目加紧建设;马村鸿运国际商贸城等一批规划项目加紧推进,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82.52亿元,税收3.29亿元,从业人员3.39万人。
而今,产业集聚区已成为焦作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新型城镇化的主动力、招商引资的主平台、产城融合的主纽带、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民生改善的突破口。
突出规划引领,明确发展方向。焦作注重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及大数据,建设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智慧产业集聚区;注重节能减排、循环发展,建设集约化、绿色化生态产业集聚区;注重塑造创业氛围、鼓励技术创新、疏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设科技化、品牌化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在充分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焦作统筹规划,将商务中心区定位为服务焦作、辐射豫西北晋东南,以电子商务、商务金融、旅游服务与文化创意为主导,以会展、配套商业为辅助,树立现代都市形象,助推产业经济转型,将解放区、山阳区、沁阳市、武陟县4个特色商业区规划为商贸型商务街区,将修武县、博爱县、温县3个特色商业区规划为文化旅游型商业街区,将中站区、马村区2个特色商业区规划成专业市场型特色商业街区。
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产城融合。到2014年年底,焦作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426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665万平方米、道路798公里、供水管网844公里、燃气管网356公里、电网761公里、变电站47座、职工公寓及公租房124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115.9平方公里。焦作基础设施实现建成区和近期发展区“七通一平”全覆盖,承载力显著提升。
内部大循环、外部大联通。焦作建设了贯穿城区东西总长48公里的水体景观、南北总长50公里的城市带状公园、中心城区1.8万亩水面的城市水系。焦作强力推进南太行生态景观带建设和北山治理,全市林地160万亩,森林覆盖率28.5%,城区绿化覆盖率40.2%。武陟产业集聚区实训基地载体为黄河交通学院实训中心,培训基地每年可培训专业技术类人才2000余名,为武陟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为焦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输送专业人才,为全省培训合格的轨道交通人才。
突出大项目建设,引领带动作用凸显。2013年以来,焦作组织实施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10亿元以上重大转型项目49个,总投资526亿元,到2014年12月底已完成投资402亿元。焦作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一举求多效、一发动全身的战略性举措,瞄准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利润空间大的项目和企业,大招商、招大商,引进中国兵装、东风日产、国药容生等3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
武陟产业集聚区,以推进企业战略合作和资产重组为重点,先后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39个,完成投资350亿元——引进国药集团和辅仁药业一次性投资20亿元,吸引15个产业链条项目,产品覆盖针剂、片剂等多个系列,拥有国家医药文号224个,项目全部达产后,主营业务收入将超百亿元;引进富耐克公司投资30亿元,建设磨料磨具基地项目,还引进了日产东辰专用车等一批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300亿元。
突出创新驱动,加速发展动力转换。焦作实施“创新券”工程,建立起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筹资相结合的科技投入体系。全市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8家;创建院士工作站16家,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院士工作站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国家级实验室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7个,拥有有效专利620项。
转型不是抛弃,是扬弃。焦作本着巩固基础、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100%推行绿色节油子午线轮胎的制造企业,风神轮胎借力“新丝绸之路”,开出了我省首列以企业命名的郑欧专列,绿色轮胎驶入欧洲。多氟多产销全球第一,中原内配产销亚洲第一,佰利联钛白粉产销直逼行业老大。
作为产业短板,焦作的服务业潜力巨大。焦作打造知识密集型产业高地和研发创新中心,不断提升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总投资25亿元的腾云电子商务产业园,已有浪潮、阿里巴巴等28家企业入驻,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发展的示范区和引领区。2015年年底,预计实现线上销售收入200亿元,利税5亿元,拉动就业5000余人,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焦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成功加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联动发展合作联盟。物流企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联动效益逐步显现,2014年公路货物周转量达1017.8亿吨公里,居全省第二。
相融共生,焦作鼓励、引导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实现联动发展。规划面积480公顷的商务中心区,已完成商务中心区空间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商务中心区按照“电商主导、产业联动、生态宜居、共生共融”发展理念,以电子商务为主导产业,兼顾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业态经济,建设立足焦作、连接郑州、辐射豫西北晋东南的现代商务中心区。该项目建成后,将与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形成联动发展,成为塑造城市特质,打造城市转型发展的典范。
用硬手腕打造软环境,把软环境打造成硬资源。治理为官不为,倡导勇于担当。焦作建立健全产业集聚区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项目不落地、帽子就落地”的刚性要求,激发各级各部门拉高标杆、干事创业。焦作把改革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力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从718项压减到253项,压减量居全省之首,压减率65%。简政放权有利于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焦作的目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努力把焦作打造成同类城市中审批项目最少、时限最短、服务最优的城市。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焦作仍处于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孕育兴起,焦作将以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等科学发展载体为依托,加快焦郑融合,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新布局,更加注重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引领,推动电子商务、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蓬勃发展,经济新增长点不断涌现,为焦作抢得先机、占领转型升级制高点,夯实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