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孟州的开放,体现在环境上。自2007年起,孟州便提出了“用硬手腕打造软环境,把软环境打造成硬资源”的“环境品牌”理念,以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努力打造宽松开明的政策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温馨舒适的人文环境。“七个一”工作机制、项目审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程跟踪服务,公开述职、“一线工作法”以及“六通一平”、企业安静生产日、效能服务连心网、外商服务一卡通、民生热线和效能投诉电话等,成为孟州环境的试金石。在改善硬件环境上,该市先后投入资金21.5亿元完善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九纵五横”道路89公里以及雨污管网、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职工公寓等设施,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0.23平方公里。同时,还启动建设了铁路专用线、综合服务中心、公租房、集中供气等配套设施,使集聚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如果说,开放让孟州产业集聚区与世界互联,成就了优势产业的规模扩张。那么,创新则成为驱动孟州产业集聚区不断做强的引擎。
在这里,科技创新的成就被不断刷新并超越:成功打造了中原内配汽缸套、广济药业核黄素、隆丰皮草羊剪绒、大地合金超硬材料4个“世界第一”,培育了华兴公司、大地合金等近30家新型高科技企业;拥有两个中国驰名商标和5个河南省著名商标,中原内配、隆丰皮草、飞孟公司、泰利杰公司、广济药业等5家企业还成了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单位,核黄素生产技术被列入国家禁止出口目录;2014年,孟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把成果做成产品、把产品做成品牌、把品牌做成标准,我们要依托创新驱动抢占行业制高点,在世界叫响‘孟州制造’。”孟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英杰信心十足地说。
这分承诺是勇气,是信心,更是对孟州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的自我评定。
没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集聚区就没有生命力。围绕科技创新力,该市着力加快产业集聚区向高新区的转型升级——
连续加大科技投入。近年来,该市相继出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经济发展和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建立了多层次科技投入机制,5年来该市财政投入资金连续保持两位数递增,并且市财政还拿出500万元科技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引导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引导鼓励集聚区企业自主创新。2014年孟州本级财政拨款就高达559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经费支出也高达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4.2%。
完善集聚综合功能。目前,产业集聚区内建成创新产业园1个,汽车零部件科技服务中心和绿色生物科技服务中心2个,海外研发中心5个,拥有国家级创新机构2家、省级行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6家、地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7家,涵盖机械制造、精密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同时,中原内配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华兴公司、泰利杰、飞孟公司、大地合金、广济药业建立了博士后研发基地,该市已形成“一站五基地”的招才引智平台。
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目前,该市产业集聚区内具有中等技术及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4625人,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22.7%,其中引进外籍专家和高端人才480多人,而从美国GE公司引进的博士陈铮被聘为大地合金公司总经理,入选河南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
科技扶持力度的加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大量高端人才的引进,为产业集聚区向科技创新型转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2011年,该市产业集聚区成功跻身为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自此,孟州走出了一条以科技拉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清晰路径,初步形成了以中原内配为龙头的光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大地合金为龙头的超硬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华兴为龙头的生物能源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广济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群;孟州市产业集聚区也在科技创新的助力下振翅高飞。
未来已来,前景可期。到“十二五”末,全市两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将突破500亿元,两大特色产业总产值将突破200亿元,率先打造出焦作地区首个“千亿园区”。承载着这个美好愿景和使命担当的孟州市产业集聚区,将继续策马扬鞭,跃进转型提升的新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