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大家、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于2014年5月11日,不幸驾鹤西去,转眼已快一周年。清明时节,泪雨纷纷,撰此小文,以示缅怀!
初识吴先生,是1996年我到北大游学之后。负笈北大,自费进修,生活拮据,囊中羞涩。1996年年底,我开始半工半读,在北大教授推荐之下,兼职于北大出版社文史哲编辑部,专门校对《全宋诗》。当时吴先生与北大出版社多有合作,常来出版社,得以结识吴先生,继而拜读其著作,获益良多,敬佩有加。
吴小如先生,中央文史馆馆员,先后在北大中文系、历史系任教授。他原名吴同宝,曾用笔名少若,生于1922年9月8日,安徽泾县人,书香世家,父亲吴玉如先生,系著名书法家、诗人。他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49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先后受业于朱经畲、朱自清、沈从文、废名、游国恩、周祖谟、林庚等,是俞平伯先生的入室弟子。在中国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书法艺术等方面,皆有很高造诣,被认为是“多面统一的大家”。有学者认为,他的离世,标志着“梨园朱(朱家溍)、刘(刘曾复)、吴(吴小如)三足鼎立时代”的结束。
吴小如先生,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生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著有《京剧老生流派综说》《古文精读举隅》《今昔文存》《读书拊掌录》《心影萍踪》《莎斋笔记》《常谈一束》《霞绮随笔》及《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吴小如卷》等,译有《巴尔扎克传》。
不久前,我应邀回到母校参加北大116周年校庆,与吴先生同住北大中关园的北大中文系办公室原主任、恩师张兴根先生,曾与我谈及吴先生近况,得知他年届高寿,身体尚佳,思维清晰,可谓是学界幸事,颇感欣慰!本想登门拜望,却不忍打扰先生清宁,如今先生,遁归道山,成为我永远的遗憾!
近日见到吴先生的入室弟子、国学才子、雒诵堂主檀作文教授,一起说起吴先生的去世,无不哀伤难过,缅怀不已!檀兄,是我北大中文系的学弟。说及师从吴先生的往事,他心情沉重,哽咽难语。老一辈学者的为人与治学风范,将永远激励后来人!吴先生的爱人,曾卧病二十余年,先生不离不弃,对其悉心照料,呵护有加,其精神难能可贵!
吴先生,一生读书不辍,诲人不倦,即使晚年,他不能动笔写字,仍常给青年学人,口述传授,令人感动。先生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桃李满天下!他为人低调,治学严谨,仗义执言,勇于担当,是知识分子的楷模!据闻,遵从吴先生遗嘱,丧事从简。但李克强、温家宝等政界要人闻讯后,纷纷致送花圈,以示哀思,可见其德隆道尊,备受推崇,足可告慰吴先生在天之灵!
清明之际,缅怀先师。作为北大旁听生的我,受益于北大旁听传统,有幸游学北大二十年,虽未登堂入室,成为及门弟子,却有幸聆听先生教言,拜读先生著作,受益匪浅,可谓三生有幸!去年先生去世,未及见上最后一面,送上最后一程,深感遗憾!先生仙逝,风范长存,天地同悲,吾将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