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中医专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患者解除病痛是我一生的追求”
辨证分型巧治中风
中医“治未病”走进校园
治脓性指头炎验方
发挥特色优势 守护患者健康
土豆治疗静脉炎
失眠患者免费诊治招募启事
名中医与您有约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3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辨证分型巧治中风
本报记者 孙阎河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中风又称急性脑血管意外,以偏瘫、失语以及突然意识丧失为临床主要症状。那么,这种病为什么叫“中风”呢?到底与自然界的风有没有关系呢?昨日,记者专门走访了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赵凌云。

  “因这种病发病急骤,症见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的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所以,古人叫中风或者卒中。但是,现代中医学研究发现,中风发病多见于春三月,且与气温气压关系密切,这表明外界的风确能引动内风。由此也说明我国中医的博大精深。”赵凌云说。

  据赵凌云介绍,中风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不少记载,在《金匮要略》中定名为中风;宋、金、元时期,中医对中风的病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到了明代,以内风为主的病因说得到肯定,从而推动了治疗的改革,出现顺气化痰、健脾益气、养血活血、补肾滋阴等新的疗法和相应的方剂。特别是到了清代,中风分类更加趋于精细,分为真中风、类中风、阴中、阳中、热闭、寒闭等,辨证用药也更为精当,创制了多种有效方剂,如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一直到现在,中医临床上也在广泛使用。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西医结合的不断密切,中医研究中风也达到了全盛时期,其中系统地探讨了中风的舌象、脉象特征,中风患者脑CT与中医辨证的关系,中风微观辨证的规范化问题等内容。近年来,中医对治疗中风的有效方药也进行了更严谨的筛选和研究,包括使用水蛭、红花、川芎、山鸡椒、丹参等药物以及被称为“温病三宝”的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紫雪丹。另外,针灸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提到中风的病因,赵凌云指出,通过现代医家的大量实践,已在传统的治疗基础上对中风有了深入认识。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中风的发生与体质因素、年龄因素、情志因素、时间及气候因素、饮食劳倦因素等都有关系。中风病机则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等,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器。但是,对于中风的中医辨证,各家意见还不一,有按病位的,有据症候的。而从多数临床文献看,以后者多见。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中医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综合各家分型,可归纳为四型:一是肝阳暴张型。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呃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震颤、筋脉拘急等,舌红苔黄,脉弦数。二是痰浊内阻型。主要表现为形体肥胖、胸腹痞满、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四肢不温、喉中痰鸣等,舌质暗淡,苔腻,脉弦滑。三是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悸、面黄神疲、气短乏力、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偏身麻木等,舌胖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腻。四是元气暴脱型,也称为正气暴脱。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自遗,舌质暗紫,苔白腻,脉细弱。

  对于中风的中医疗法,赵凌云说:“对于肝阳暴张型,在治疗上主要是滋阴潜阳、平肝熄风。常用的成方有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等。对于痰浊内阻型,在治疗上主要是化痰通腑、通络熄风。常用成方受半夏白术天麻汤、导痰汤、涤痰汤等。对于气虚血瘀型,在治疗上主要是益气活血、祛瘀通络。常用成方为补阳还五汤等。对于元气暴脱型,在治疗上主要是回阳固脱。常用成方有参附汤、四逆汤加人参等。另外,在中风后的康复治疗中,针灸、推拿等外治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效果比较显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