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杨仕智)3月27日,记者在引黄入焦工程沿线采访时了解到,奔流不息的黄河水被成功引入城市水系之后,既为我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资源,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沿线干部群众们说:“引黄入焦工程既是一项景观工程、补源工程、稳粮工程,更是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
引黄入焦工程是我市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打造“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国际旅游之城、山水园林之城、生态宜居之城的战略高度出发而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推动城市转型、建设美丽焦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河南省每年分配给我市的引黄指标是2.35亿立方米,前些年,我市实际每年引黄总量为0.4亿立方米,大量引水指标白白浪费。”市水利局工程建设科科长刘文成对记者说,“这项工程于2013年3月1日开工建设,当年年底建成,总投资1.6亿元,2014年1月8日通水。”
引黄入焦工程是我市城市水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干渠依托引黄沁北灌区,南接武陟县沁南干渠,北至大沙河,涉及武陟县及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该工程是从黄河到海河跨流域引水,其投资之巨、难度之大,为焦作治水史上之最,主要工程包括新建沁北总干渠12.92公里,进水闸、退水闸、防洪闸、节制闸和分水闸9座,穿沁河、蒋沟河倒虹吸2座,路渠交叉建筑物24座。工程永久占地460亩。该工程自武陟驾部黄河控导工程首闸引水,沿9.8公里的沁南干渠,蜿蜒北行至沁北干渠南端,从地下33米深,穿越1920米长的沁河倒虹吸,再穿过蒋沟河、郑焦高速、晋新高速一路北上,末端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李万街道永治屯村西侧入大沙河,直送入城市水系。
引黄入焦工程建成后,年可引水3300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有效缓解项目区用水紧张局面,减少地下水开采量,改善市区周边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带动区域内土地增值和产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引黄入焦工程发挥了重要的稳粮作用。”武陟县水利局长黄国洲说:该工程沁北段在武陟县三阳乡、小董乡穿过,涉及8个村,设计灌溉面积1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去年夏天,由于高温少雨,持续干旱,水位下降,机井抽不上水,秋作物大面积受旱,玉米叶子枯萎拧成了绳。引黄入焦工程派上用场,市、县水利及河务部门组织干渠沿线群众昼夜引水浇地,缓解了旱情。去年,大灾之年夺丰收,干渠两边玉米每亩打粮1000公斤以上。
引黄入焦工程补源功能凸显。武陟县三阳乡西尚村位于郇封岭地下水漏斗区,由于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井越打越深,浇地成本越来越高。黄河水引到家门口,地下水位由原先20多米深上升到7、8米深,过去报废的机井又能用了。该村群众刘世歧说“全村2000亩地用机井浇一遍,不但成本高,还要用月把时间。有了黄河水,全村的地浇一遍只需半个月。过去用机井浇一亩地要花20元,如今用河水浇一亩地只花5元钱。”
记者在引黄入焦干渠城区段绿化项目现场看到,干渠两边新栽植的乔灌木长势喜人,满眼翠绿,还有新建的亭廊、游园和文化景观墙。该项目位于大沙河与晋新高速之间,全长2200米,总面积21.9万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共完成地形塑造、苗木种植、道路广场、亭廊和文化景观墙等基础设施以及全市各单位义务植树等项目内容,栽植乔灌木2.75万株,种植地被、草坪、水生植物11.67万平方米,广场园路铺装5500平方米。该项目的建成改善了城市南部生态环境,形成了一条秀美的绿色景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