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诵读经典,让孩子爱上读书;以感恩教育,让孩子做到知行一致。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沁阳市王召乡木楼中心小学的师生、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有“诗声朗朗的清晨、书香宁静的午后”为证;有老师忙着学习“充电”为证;有“让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就要做到”的家长承诺为证……这一切,都是从该校举办的“知行”讲坛开始的。
“当时道德讲堂正在全市开展。我想,德育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做到知行合一,落实传统文化、落实弟子规都要做到知行一致,这才是根本。最终我们依托道德讲堂,开办了校园知行讲坛。”该校校长张利军向笔者讲述了讲坛创立的初衷。
一个小小的讲坛,建立起家校、师生交流沟通和共同学习提升的平台。每周二下午,在木楼中心小学的多功能教室内,以孝老爱亲为主题的讲坛,使感恩扎根孩子的心田;以诚实守信为主题的讲坛,让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兑现自己的承诺;以勤俭节约为主题的讲坛,带动师生、家长一起从生活的点滴入手,践行节约、节俭的中华传统美德。
“孩子们比以前懂礼貌了,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该校德育处主任冷海霞说,“许多以前比较淘气、与父母沟通比较少的孩子,自从参加了知行讲坛,不仅能够在家帮父母干家务,在学校见到老师也能主动打招呼了。”
“我们班男生多,以前课堂纪律差,乱哄哄的。现在,他们的学习行为有了大改变,说小话、做小动作的孩子少多了!”该校三年级班主任尚湾湾说。
“改变在悄悄发生,也在最细微处显现。以前的农村学校,没有德育养成这方面的意识,大都是成绩好了,一切皆好。”该校六年级班主任朱前进说,“农村学校更重视学生的成绩,德育教育往往是弱项。学校举办知行讲坛,开展以孝老爱亲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正是弥补了农村教育的短板。”
在木楼中心小学,留守儿童范亚宁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由于缺少关爱,她不爱说话,学习基础差,作业字迹潦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该校在校园内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清晨让学生诵读古诗词;午后时间让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在校园内开展经典诵读后,学生的浮躁之气少了。当他们静下来之后,才能有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张利军说,“学校在每个班级都设立了读书角,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经典、学习经典,让经典浸润学生稚嫩的心田。
如今,像范亚宁一样,许多学生都成了班级读书角的“常客”。他们的学习习惯也正在悄然改变,阅读成为他们学习的第二课堂。
传统经典要学,传统美德更要继承。这是张利军在校园内开展感恩教育的心愿。该校为了把经典落实到学生身上,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给全校所有班级学生安排了一道特殊的作业题:“放学后,对父母道一声问候;对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做一件让父母开心的事;主动为家长做一件家务。”
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作业?张利军说:“以前教育学生爱劳动、爱学习,太空洞、不具体,现在还要有感恩实践活动记录,通过家校互动,让这道作业题更具体、更有操作性!”
“现在,我们的知行讲坛不仅让学生有收获,学生家长从中也受益不少!”该校副校长张佩武说。
“下一步,我们准备扩大知行讲坛的影响力,为家长举办专题培训,通过讲坛把‘家长学校’办起来,改变和影响农村学生家长的传统观念,为建设和谐沁阳发挥积极作用。”张利军信心十足地说。
李太昭 杨志强 黄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