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提交了《关于尽快将城市邮政报刊亭升级为城市报刊文化亭》的提案,报刊亭的发展再次成为媒体关注和报道的热点。邮政报刊亭今后的出路究竟在哪里?确实值得深思。笔者认为,要想让报刊亭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必须让它更便民、为民。
融入更多便民服务。正如白岩松在提案中提到,报刊亭应升级为一个容纳各种文化服务的城市报刊文化亭。报刊亭只经营报刊确实很难使其具备更多的文化服务功能,可以尝试宣传地方城市文化。如全国各地举办各种特色文化活动时,当地邮政企业除了在活动现场推出一些邮政特色服务和产品外,在邮政报刊亭还可以同时销售相关产品。不仅如此,报刊亭还可以成为邮储银行宣传和代办各种业务的窗口,增加报刊订阅、收寄邮件、预订各种演出票等功能,让其最大限度发挥便民功能。
争取地方政府扶持。白岩松表示,政府不仅不应该取消现有的报刊亭,还应加大扶持力度,让其成为城市的文化之窗。就全球来看,报刊亭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在今后的邮政报刊亭建设中,应积极与地方政府沟通联系,并结合当地城市特色,让报刊亭成为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艺术品,成为展现当地文化的代表和窗口。同时,邮政报刊亭还可以成为各类公益广告的窗口,通过报刊亭的电子显示屏,适时发布一些地方政府的民生政策、当日的股票行情及周边区域的一些交通信息、活动信息等。
实现网络化创新经营。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邮政报刊亭的经营发展要与邮政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建设结合起来,成为邮政发展电子商务业务的一个实体点。比如一些中老年客户,很想尝试网购,但又不懂得如何操作,就可以在报刊亭享受邮政提供的“一条龙”服务。此外,邮政报刊亭还可以成为邮政网络新业务的试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