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焦作城建丨军医风采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建设工程安全撑起一片蓝天
50余辆渣土运输车助力水系工程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 狠抓工程质量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做全国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的领跑者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5年4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全国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的领跑者
——探秘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2013年甘景梨副院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九一宣 摄
  图为研究所专家通过疑难病例分析为病人制订周密的治疗方案。
  冯 强 摄
 
   

  本报记者 朱传胜

  “没有任何一种灾难比心理障碍带来的痛苦更深重。”这是世界卫生组织针对心理疾病给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作出的断言。为了拯救人类这种“灾难”,解放军第九十一中心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在副院长甘景梨的带领下,大力发扬“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攻关、特别能服务”的精神,紧盯技术前沿进行科研攻关,以超常毅力与精神疾病作斗争。经过60余年的发展,该研究所不仅在精神疾病诊疗领域创下了全军乃至全国多项第一,而且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保持了心理疾病诊断符合率99%、临床治愈率99.5%、连续61年无住院病人自杀亡人的纪录。对此,国内精神病学专家由衷地称赞其为“创造了世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的奇迹”。

  立足科研创新

  攻克医学难题

  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就很难占领专业领域发展的制高点。基于这点认识,兼任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所长的甘景梨在做好临床工作的同时,带领科室技术骨干,投入巨大的精力,进行一系列科研攻关,破解多项精神疾病诊疗的难题。

  一名因癔症导致双下肢瘫痪、失语的患者,在一家精神病医院经过近一个月的康复治疗,收效甚微。为了治疗好这名患者,该研究所提出了“电休克朦胧期暗示”治疗方案,这项创新技术具有一定的冒险性,电量低了没有疗效,电量高了会有生命危险。当时,这在国内外还没有先例,对这种物理疗法代替药物疗法的争议比较多。为攻克这一难题,甘景梨让与他一起参与这项科研项目的专家,反复在自己身上做“电击”试验,寻找暗示需要的最佳电休克状态。最终,这一疗法开了国内精神病学临床治疗的先河,获得了良好的医疗效果。

  为了降低抑郁症复发,他们对此进行一次长达4年的研究,并成功地得出了“通过加大剂量巩固治疗的办法、可使患者出院后一年内复发率降至40%”的结果。凭借此项研究成果,甘景梨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中国青年神经精神科优秀论文奖。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研究所开展的科研项目《中国军人精神障碍流行特征和防治新策略的建立与应用》,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悉,这是全国精神卫生领域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举开了我国精神卫生研究的先河。2013年,甘景梨代表该研究所,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引起了国内精神病同行的高度关注。

  据统计,截至目前,该研究所先后独立承担总后勤部、军区、河南省重大研究课题30项,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SCI4篇,撰写专著15部;获得国家、全军及省级科研成果奖30多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军、河南省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二等奖7项,被总后勤部授予全军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注重人才培养

  屡创多项第一

  科技进步和创新关键是人才。当今世界,任何竞争成败的关键都在于人才。一个学科的发展壮大,更是离不开对人才的培养。只有后继有人,事业才能飞黄腾达,科室才能永葆辉煌。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担任全国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全军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的甘景梨,深谙这一点。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梯队,他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加强研究所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该研究所先后引进5名博士、12名硕士充实到医护人员队伍中,并培养成为业务尖子和学科带头人。

  高存友,就是他们中最典型的代表。曾执行汶川、玉树抗震救灾部队的心理卫勤保障任务,对非战争军事行动官兵心理应激反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有一定实战经验的他,如今已被提拔为研究所副所长兼心理一区主任。

  对于护理团队,该研究所同样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涌现出全军模范护士沈剑、刘贵萍,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张伟红,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张夏莲等典型人物。

  随着科室实力的不断壮大,2011年11月,其由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晋升为全军唯一的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并发展成拥有5个临床科室、一个康复病区、一个诊疗实验中心和一个康复训练中心庞大规模的科室。

  正是这个优秀的医护团队的不断努力,屡创我军乃至全国多项第一。

  ——在国内开了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全病程整体治疗、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认知功能治疗等9种疗法精神疾病临床治疗的先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国内首次开展入伍新兵精神疾病检测,创造了世界领先纪录,并在全军进行推广;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战区精神疾病四级防治网络,实施了“堵、防、治、退”综合防治措施,使战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显著下降;

  ——参与编写我国第一部预防学专著《现代疾病预防学》,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仅用5个月就完成了12万字的精神病学章节的编写工作,为国内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撰写了我军第一部精神卫生科普读物——《军人心理卫生知识200问》,对基层官兵心理卫生保健进行了有益指导;

  ——研制了全军首个野战一体化心理障碍防治系统,首次搭建了国内野战心理防护平台,正在申报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立了全军首支战时心理防护队,先后参与苏丹国际维和、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得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高度认可;

  ——创办了全军第一份心理卫生科普刊物《精神卫生通讯》,坚持编辑出版30年,受到了广大官兵和军委首长的高度赞许。

  引领人文关怀

  换来患者口碑

  用人文关怀打造温馨的心灵港湾,也是该研究所最大的亮点。用甘景梨的话说,在人文层次上关怀心理障碍患者,能更好地促进病人康复。

  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就是其投巨资新建了1.1万平方米的国内首家恒温恒湿恒氧病房大楼。这栋大楼采用世界领先的恒温、恒湿、恒氧技术,在改善睡眠、调节情绪方面效果显著。

  “可以说,目前这座楼所用材料都是当前最好最环保的。我们这样做,就是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高存友说,“与此同时,我们还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购置了配备心理CT、脑涨落图仪、多导睡眠仪、眼动仪、脑诱发电位仪、电解质分析仪、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仪、脑功能治疗仪、大脑生物反馈治疗仪等先进设备。在国内,有这样齐全设备的医院,寥寥无几。”

  因患精神病被铁链锁身12年的漯河女孩小霞,在省内某知名媒体报道后,该研究所伸出了援助之手。为诊治小霞的病情,高存友驱车数百公里到漯河市。经过认真观察病情,小霞被确定患有重度精神分裂症,且伴有智力发育低下。随后,小霞被接到该研究所接受免费系统治疗。很快,小霞就摆脱了锁链,康复出院,回归社会。

  在该研究所,他们用先进的设备和医疗技术打开患者身上铁锁的同时,还用文化娱乐活动打开了病人的“心锁”。

  在该研究所一楼康复训练中心,书画阅览室、音乐舞动室、手工制作室、陶艺制作室、乒乓球室、体能训练室等一应俱全,为患者提供十几种休闲、娱乐的项目。尤其是手工刺绣、书画练习、陶艺制作备受欢迎,一些出自患者之手的作品,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另外,康复训练中心适时开展瑜伽健身等一些时下最流行的运动,营造出更加温馨氛围。

  以最大的包容善待病人、以真挚的情感呵护病人、以无私的关爱抚慰病人,是该研究所医护人员一条铁的纪律。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重症病人,他们不但喂饭喂药、洗脸洗脚、端屎倒尿,而且还给患者修指甲、理头发、擦身子;有时,为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医护人员还要扮演成患者的父母、丈夫、妻子、儿女等不同角色,表演“相亲”“迎亲”、向“遗体”告别仪式等让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把特别的情爱倾注在特殊的环境,正是该研究所医护人员秉持这种人生信条,让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家属的陪伴下慕名而来。看,在与研究所对面的园林式病人室外康复活动场上,康复中的患者与医护人员一起打球跃动的身影、一起互动嬉戏的画面,犹如一家人那样的温馨与快乐!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