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创新不分行业,创新没有止境。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多年来在经济技术创新方面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多氟多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从建立之初就确立了‘科技创新、人才兴企’的技术进步理念,特别是技术创新在变革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传统观念、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创新就是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可以说,多氟多公司是经济技术创新利益的享有者。”在全市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现场交流会上,该公司工会主席赵双成作了激情发言。
多氟多公司成立于1999年12月,现有职工1300余人,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火炬计划2项、河南省科技成果14项;申报国家专利222项、授权专利144项。
一家民营企业能承担这么多国家级重要项目,不能不说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了很大作用。
该公司职工创新工作室、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12月。工作室成立后,该公司实施课题负责制,将薪酬、津贴与课题挂钩,激发了研发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动力,并建立了合理化建议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坚持内训与外训相结合,不断提高研发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打造了一支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和组织管理于一体的多专业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要说我们公司创新工作室能发展到现在,多亏了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位骨干成员对记者感慨地说。为保证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开展,该公司成立了以工会为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组织领导机构,由总经理任组长,工会主席、技术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技术创新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制订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的任务和课题以及年度创新工作计划,对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对技术创新工作实施技术指导,同时建立了系统、实用的激励体系,本着“谁参与谁受益,谁创新谁获奖”的原则,大力倡导工人技师评聘制度,对职工通过创新活动所获得的技能成果给予鉴定和评估,形成创新有功、有功必奖的激励政策。
该公司将推进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手段和工会工作的重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新产品研发作为活动重点,把创新活动开展到一线,让创新成果直接应用到生产岗位,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以职工闫春生为代表的职工科研小组研发的六氟磷酸锂生产工艺技术创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不能连续稳定的瓶颈问题和工艺难题,他的研究成果参加了第四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获得三等奖,也是河南省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评选唯一的一个奖项。
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重点问题,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比武和岗位练兵活动,是该公司推动创新工作室的一个重要方式。该公司结合实际,围绕提高职工业务技能,为职工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每年都要组织开展职工技能大赛,岗位覆盖率达80%以上,并在每个项目中设立一、二、三等奖,给予职工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近几年,该公司工会联合企业管理部、生产运营部开展了技能大赛,组织上百名一线职工参加了比武,角逐出一大批技术能人和先进工作者,并对技术能手给予奖励工资上涨一级的待遇。正是有了这个平台,该公司选手卢超超、刘三千凭借高超熟练的驾驶技术,获得了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和焦作市技术能手称号。女职工周小平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了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被评为中站区劳动模范,获得焦作市五一劳动奖章。女职工张晓霞是该公司开展节能减排劳动竞赛的优秀人才,获得了焦作市节能减排标兵称号。
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实现企业与职工共谋双赢,是该公司的最大目标。近年来,该公司成立了合理化建议评审委员会,设定五个奖项,使每条建议都可对号入座,参与评选。特别是鼓励奖,只要有好的想法,哪怕没有实施,也要给予奖励,有效保护了职工创新思维的积极性。该公司工会每年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开展专项合理化建议活动,制定了《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使职工建议的收集、管理、评奖落到实处;对合理化建议,坚持每月一收集,每月一评比,每月一奖励。在生产一线,工人提供一条有价值的建议,相当于当月工资直接增长100-500元。提建议多的人,仅建议奖每月就能拿到1000元,随工资发放。年终提建议多的人还可再拿到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奖金。2008年至今,该公司每年发放合理化建议奖和小改小革奖、技术创新奖等300余万元,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1000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