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业像爬高山,行百里者半九十。其关键在攻坚克难抓落实,迎着困难上,顶着压力干,啃下硬骨头,才有成就感。
硬骨头之硬,在于其坚与难处,皆关发展之瓶颈、全局之纽结,并往往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典型性、艰巨性,呈现为各种矛盾交织、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起来比较棘手,难见一着之效,难求一时之功。
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也正由此,啃硬骨头必须“敢”字当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瞄准事物的关节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宁肯担风险、吃苦头,也要敢于涉险滩,开辟新通衢。
无数实践证明,硬骨头之所以为硬骨头,往往有其关节点、矛盾集中之处,一旦这个硬骨头啃下了,就可以为相关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减少障碍;一些矛盾和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为更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创造条件、打开通道。犹如冰心笔下的那一江春水,“遇到巉岩前阻时,就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那危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
发展道路上的困难,要靠发展来解决,停顿和倒退绝没有出路。而啃下硬骨头的过程,就是不断破障前行的过程。归有光曾言:“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可见,遇到难啃的硬骨头是坏事也是好事,是挑战也是考验。说是考验,是因为如何对待硬骨头,反映着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当然,啃硬骨头还要有硬功夫。啃下硬骨头,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体制机制运行的“淤滞”问题、影响重点工作推进的“梗阻”问题、不利决策部署落实的“搁浅”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涉深水者擒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从某种程度上说,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还是强者的大风歌,更是智者的大舞台。在啃下硬骨头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决心,更要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与能力。
正如结之得解,从来不是一扯两断,而是需要技巧与手段找到线头,以柔和的手势轻轻一抽,一切随之归于本来应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啃下硬骨头的成就感,还来自于啃硬骨头中的自我锤炼与成长。
如今,焦作正处于克难攻坚、不进则退的转型爬坡过坎期,受产业结构、要素资源、地方财力等影响,转型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我们才刚刚迈出了第一步。可以说,焦作转型发展中的难处有多少,我们要啃的硬骨头就有多少。
最后,以吴敬梓的一副对联共勉:“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