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从办班报到办校报,从地方企业报到中央党报,从人民日报记者到光明日报社社会活动部负责人,胡斌在媒体的路上走过了20多个年头。
一次次跳跃,一次次转型,胡斌的人生之路充满动感、充满挑战、充满“任性”。近日,在胡斌获得2014年度中国报刊广告“金推手”奖之际,本报记者对其进行了专访,探索这位焦作老乡的新闻人生路。
从小就有个记者梦
当一名记者,是胡斌小时候的一个梦想。40多年来,在这个梦想的牵引下,胡斌一步步从办班报、办校报、办厂报,最后完成了到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当记者的跨越。
胡斌1969年出生在我市。中学时期,他就表现出思想活跃、善于写作的特点。进入高中后,他与班上的几个同学办起了名为《弄潮》的班报,还请当时的市书协主席题写了报头。这种手抄报两周一期,内容自己采写,有散文、诗歌和议论文,贴在班里墙上供大家阅读。当时,他还经常给《焦作日报》《河南青年导报》等报刊投稿。
1987年,胡斌高考后满心希望走进大学新闻系,结果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哲学系。但这并没有泯灭胡斌的新闻梦,他报名参加了郑州大学的学生通讯社,并参与创办了由校学生会主办的校报《郑大人》。而他交出的第一篇稿子,竟在学校里闹出了不小的“动静”。
那篇稿子缘于对台湾著名学者柏杨先生的采访。柏杨祖籍河南。1987年,柏杨应邀回到河南寻根,并到郑州大学访问。胡斌获知此消息后想采访柏杨,但柏杨已经离开学校前往老家辉县。胡斌随即坐长途汽车赶往辉县。他找到柏杨所住的宾馆时已到中午,但省委宣传部的随同人员没有同意胡斌的采访要求,并交代宾馆门岗不要放他进去。
胡斌没有轻易放弃。正门进不去,他就绕着宾馆的围墙转,结果发现有一个侧门内在举办菊花展。他花了两角钱买张票进到宾馆,打听到在辉县教育局工作的柏杨的女儿此时正和父亲在一起。胡斌写了张纸条让人带给柏杨的女儿,让她转告父亲有郑大学生希望采访。
没想到,柏杨先生欣然同意接受采访,并把一下午的时间留给了胡斌。回到学校后,胡斌写出了长篇通讯《柏杨故里访柏杨》,《郑大人》发了一个整版。这一下子,新闻系的同学感到脸上无光了——本该是新闻系学生做的事情,竟然让哲学系的同学完成了。
这件事让胡斌在校园内崭露头角。大二的时候,他被选为校学生通讯社社长。
从厂报到中央党报的跨越
大学毕业时,胡斌并没有如愿到一家大的新闻单位工作,而是被分配到正在建设中的大型企业中州铝厂宣传部,任厂报编辑。
在这个只有四五个编辑、记者的“新闻单位”,胡斌依然热情不减。他天天往工地上跑,4年多时间里足迹遍布6000亩厂区的角角落落。厂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新闻的采写编评,甚至校对、发行,他都亲力而为,这使他的新闻业务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但是,当一名职业新闻记者的火种在胡斌心中一直没有熄灭。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一直默默地准备着。1995年9月,胡斌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研究生班,并获得了新闻系的最高奖学金——人民日报奖学金,这为他日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增添了不少“印象分”。
1998年,胡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他到任后的第一个采访选题,竟是请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国灾荒史专家李文海谈当年的长江洪水泛滥问题。经过对1998年的大水与1933年的洪灾对比分析,胡斌写出了题为《鲜明的对比》一文。文章发表的当天,就引起时任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同志的关注,并指示新华社全文转发。此后,中央电视台也以此选题制作了一期焦点访谈。
1999年2月,胡斌被派往黑龙江当驻站记者。到哈尔滨的第二天,他就前往绥芬河采访。刚回来,他又马不停蹄赶往大兴安岭。当时,大兴安岭林木砍伐已造成森林资源严重萎缩,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刚刚起步。胡斌在林海雪原采访时间达半个多月,写出了《大兴安岭,你的出路在哪里》《再造绿色长城》等一系列深度报道。这些报道刊发内参3篇,《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给予大篇幅刊出。这是1988年大兴安岭大火后中央媒体第一次对大兴安岭大规模、大力度的报道。报道深入反映了大兴安岭开发中的问题,引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之后,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对大兴安岭的扶持和保护政策。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回到北京的胡斌受命担任《人民日报》“十六大特刊”一版主编。为了使报道更加精彩,胡斌在大量翻阅以往报道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一个新思路:摒弃以往惯常采用的大综合报道模式,改为从微观角度切入,通过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条街道、一所学校、一个企业、一个科研院所的变化,来反映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召开13年来的巨大变化,力图通过一滴水来折射太阳的光辉。胡斌为这组报道起了“从一说起看巨变”的栏目名称。该栏目的系列报道取得了很大成功,一些新闻研究人员认为这个栏目为党报成就报道开创了一个新的成功范例。
“当记者,就是站在中国历史进程的最前沿来观察正在发生的历史。而作为中央党报记者,一篇报道就可能影响中央决策,一篇文章可能关乎百姓忧乐,所以我要求自己,凡事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走到田间地头找感觉。”胡斌在回顾自己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时说。
走出经营新天地
胡斌是一个善“动”的人,抑或说他喜欢面对挑战。早在读大三的时候,他就利用暑假只身走了一趟丝绸之路。那时候,他身上只有600元钱、一个大军用水壶和一个海鸥单反相机。他沿路住农家、学校宿舍,搭顺路车,最远走到克拉玛依,写下了2万多字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03年,胡斌从人民日报记者岗位“动”到了广告部,任编辑出版处处长。“在全媒体到来的时代,纸质媒体就靠策划取胜,通过举办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来加强党报同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联系。”胡斌提出了“三借”思路,即“借时、借事、借势”进行策划,以特刊的舟楫承载广告内容。
200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一个“航海日”。为弘扬郑和“敬业献身、忠心为国,敢为人先、科学探索,百折不挠、奋勇拼搏,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精神,宣传“航海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的主题,他提前策划,在纪念日到来后的两天内推出“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特刊”多个版面,创收200多万元。
2006年,胡斌策划了人民日报《财富》全球论坛特刊,3天创收600多万元。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利用这一机会,胡斌策划推出了《圣火耀中华》专刊,为报社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入,为报纸经营蹚出了新路。
2010年,胡斌从人民日报调到光明日报,任社会活动部主任,从事广告经营工作。当年,光明日报已创刊63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为了对自身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该报专门成立了社会活动部,这在中央媒体中还是第一家。
胡斌带领社会活动部坚持开门办报,广泛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使报纸的活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品牌价值更加凸显。
2010年开始,光明日报社会活动部联手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4年多时间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央领导多次批示,国家每年增加投入数亿元来解决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等问题。
为配合“一带一路”的宣传,胡斌于2014年与多家媒体一起举办了“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从行程距离、报道手段等方面开创了中国新闻史上的多个第一。
近日,2014中国报刊广告工作年会暨2014年度中国报刊广告“金推手”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光明日报荣获4项中国报刊广告“金推手”奖,光明日报社会活动部获得经营管理优秀团队奖和优秀代理公司奖,胡斌获优秀领导者奖,光明日报策划主办的公益活动“镜头中的中国乡村教育”项目荣获经典案例奖。
多年来,胡斌还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在人民日报工作期间,他先后报道了我市旅游发展和政务公开的经验。胡斌说,无论自己走多远,都不会忘记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不会忘记自己是个焦作人。他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为家乡传佳音、树美誉。
欢迎提供采访线索
《天南地北焦作人》栏目记者联系方式:
(0391)8797351 8797355
13938163209 13462827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