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麦秆画:田野里长出的艺术画卷
蝎子酒 瘆人的滋补佳酒
休闲去哪里 七贤民俗村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麦秆画:田野里长出的艺术画卷

作者:本报记者 李 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麦秆画作品:《鸳鸯戏水》。
  宁江东 摄
  熊新华展示他的麦秆画作品。
  宁江东 摄
  麦秆画作品:《马到成功》。
  宁江东 摄
 
   

  麦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看似不起眼的小东西,经过打磨、烫色、剪裁、粘贴等几十道工序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艺术品,呈现出古朴典雅、富丽堂皇的神奇美感。昨日,记者在七贤民俗村非遗街轩雅麦秆画店内看到,曾经用来烧火的麦秆,在这里却成了“点草成金”的宝贝。民间艺人将土地和自然的馈赠,巧手幻化成精妙独特的艺术品,彰显出麦秆画与众不同的文化魅力。

  麦秆作画 能将腐朽化神奇

  走进轩雅麦秆画店,映入眼帘的是整墙整墙的挂画。高洁淡雅的梅兰竹菊,振翅欲飞的傲气雄鹰,裙带若飘的四大美女,面目逼真的京剧脸谱……画作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画工十分精致,几十幅大大小小的挂画摆放在店中,那气势真叫一个大。可是,您能想象到这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图画是由常常被当作柴草烧掉的麦秆制作而成的吗?

  “这是麦秆画,用麦秆制作而成。”轩雅麦秆画店店主、麦秆画的制作者熊新华说。麦秆画是一门传承千年的传统艺术,从麦子出现的那天起,人们就开始以麦秆作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创作。麦子是人的主要食物来源。麦秆画也因为它的材质来源,不仅仅具有浓厚的民间味道,更富有吉祥、高贵的象征。

  环顾店内陈列的麦秆画作品,简直是一个麦秆画展览馆。这里的麦秆画作品大多为立体式的,远看栩栩如生,金黄的色泽在灯光下光彩照人。走近看,纤毫毕现,精细的手艺力图呈现每一个细节,画作的细致程度难以分辨是真是假,用手触摸,质感可与丝绸媲美。如此制作精美的麦秆画,很难想象到原材料只是一根根普通的麦秆。

  看着这种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其效果奇特、制作精细,糅合了刺绣的纤细、国画的韵致、水彩的清丽、油画的浑厚诸多特点。而最为特别的是,麦秆画是以麦秆为主要原料,采用剪、切、染、贴等方法,使看似平淡无奇的麦秆在画纸上形成图案,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皆可入画。有平面式的麦秆画,颜色多样而绚丽;也有立体浮雕式的,造型丰满、形象逼真。

  栩栩如生 形象逼真惹人爱

  在轩雅麦秆画店内悬挂的麦秆画不仅做工精美,而且形象逼真、惹人喜爱,富有艺术感染力,画作上的人物、花鸟、风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给人以古朴自然、高贵典雅之美感。熊新华说,麦秆画是利用麦秆本身的自然光泽、纹理质感,经过“煮、刮、熏、制、熨、漂”等十几道加工处理工序,吸收国画、版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巧妙制成的具有古朴典雅、富丽堂皇、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不同特色风格的手工艺精品,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魅宝。

  看着看着,记者被墙上的一副牡丹图所吸引,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细看这幅用麦秆做的牡丹图,四五朵鲜红牡丹花,在数片翠绿的花叶映衬下尽情绽放,一根淡黑的花枝将它们连成整体,显得分外娇艳。整枝花斜倚在一块淡黄色山石上,平衡了整个画面的色彩。更让人叫绝的是,两只活泼的布谷鸟分别站立在石块和花枝上,其中一只布谷鸟还扭着头似乎在向另一只窃窃私语,整个画面栩栩如生,生机勃勃。牡丹花、石块、布谷鸟三物合为一体,使整个画面栩栩如生,充满生气。乍一看去,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些都是用麦秆制作出来的。

  “这个羽毛片是一片片剪起来,按照鸟羽毛的纹路把它拼贴而成的,不是整块的。这个工作量很大,都是一根一根有层次地贴起来,看起来非常逼真、非常美丽。”熊新华说。由于麦秆画系模拟原画做出的,在背景纸的制作上也极为复杂,从纸张的选择到裁剪、粘贴,如果某一个环节不细致,麦秆画的品质就大打折扣。如果要做到令画作色泽自然、立体感强的话,再普通的麦秆画也要花费大概一周的时间,如果比较复杂的则可能需要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变废为宝 古老艺术出新彩

  谈及麦秆画的由来,熊新华说,麦秆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国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制品,它起源于东汉,兴盛于唐宋,流行于明清。说起麦秆画,还得从小麦说起。据史料记载,我们的先人种植小麦历史悠久,并早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加工创作了。

  相传,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走投无路时遇一片麦地,随藏于其中而逃过一劫。因此,当地老百姓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从此就有人制作麦草画。据考证,东汉民间这种麦草画艺术已有了一定的艺术发展层次,当时有人已将其作为礼品供奉朝廷。

  不过,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葬发掘时才出土面世。考古工作者发现,出土的麦秆画原作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令人叹为观止。直到20世纪80年代出土古墓时,麦秆画才再次重现人间,震惊世界。后来,我国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在挖掘研究古老工艺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资料潜心钻研,大胆实践,终于成功恢复了这一古老的麦秆艺术,使麦秆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以传承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麦秆画创作开始在中原地区兴起。

  然而,传统的麦秆画色彩单一,技法简单,缺乏层次。为了改变这种局限,熊新华大胆吸收国画、剪纸、烙画、刺绣、雕刻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创造性地将麦秆画和传统烙画的工艺结合在一起,成功地创作成“麦烙画”。这种大胆的“堆砌”技法,使得麦秆画画面更加生动、形象,作品更加饱满,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从而使这种古老艺术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工序复杂 看着容易制作难

  虽说麦秆画看似简单,但其实是看着容易做起来难。熊新华说,麦秆画是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表现天地风雨、花鸟虫鱼、人物风景、花卉动物等特性。而麦秆最美的是它的光泽,因此制作麦秆画首先要从选择合适的麦秆开始。而且机器收割的麦秆不能用,大都被碾断了,要那种只剪掉麦穗没有受损的完整秆,并挑拣长得粗、晾得好的麦秆,拿回来后不能暴晒,也不能放在阴暗潮湿处,要适度晾晒干,然后剪成一节一节的,并把有节点的地方去掉,若留节点则易发霉,这些都是他的经验所得。

  挑好的麦秆经过药水浸泡软化后,再用刀子剖开,通过“刮草”来将“草皮”和“草心”分开。“草皮”有光泽,“草心”没有光泽,因此,将其分开染色之后,草皮用以制作画面主体有光泽的部分,比如鸟类的羽毛;草心用以制作画面背景无光泽的部分,比如山石等。这种搭配令麦秆画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并且更加有质感。

  最后,要将修剪好的麦秆用乳胶粘贴在白纸上,由于麦秆两头细中间粗,贴的时候不能有缝隙,因此贴麦秆就是件很麻烦的事,稍不注意或没有耐心便贴不好。贴满一张白纸后,就要用熨斗熨烫平整。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反面熨,避开正面,以免弄损麦秆。之后,根据提前做好的或设计好的图样,再将贴好的麦秆印、剪、刻、烫、熏、贴到图上,然后着色、装裱至完成。

  “我不图赢利,不为出名,只是希望这一技艺发扬光大。作为一门很古老、很精致的艺术,我不希望麦秆画失传。”虽然制作麦秆画过程复杂,但熊新华却十分得意地说,“别人把它当作兴趣来做,我是把兴趣当成了职业。”

  由于麦秆画每一道工序必须精益求精、层层把关,但熊新华并不觉得烦,相反,他能在麦秆世界里体味出无限的乐趣。不过,他稍感遗憾的是,麦秆画的艺术价值是越来越高,但传承这门艺术的人却越来越少。他希望在这个领域以后能够见到更多的新鲜面孔,带来更多与众不同的新鲜作品,不能让这项工艺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断了传承。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