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焦作/武陟·修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武陟县农村全面实施“六大工程”
武陟县生态林业扮靓城乡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深入推进平安修武法治修武建设 确保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认清五个问题 突出四个加快 强化三项措施 为“景城融合”发展和美丽家园建设提供支撑
修武县发放第一季度民心“大礼包”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造林绿化 建设美丽家园
武陟县生态林业扮靓城乡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讯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武陟县龙泉湖岸边,或红或粉的桃花在枝头竞相开放,黄色的迎春花迎风摇曳,散发着清雅的幽香,与公园内层层叠叠的树木交相辉映,而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更是令人流连忘返——这是笔者日前在县龙泉湖公园看到的景象。

  近年来,武陟县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系列重点工程,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绿化成效明显,城乡绿化水平同步提升,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广大市民享受到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带来的“绿色福利”。

  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17.5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6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为23.9%,林业总产值达8.65亿元,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全省林业生态县等荣誉称号。

  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中,武陟县以公园景观绿化和村镇绿化美化建设为点,以沟、河、路、渠绿化建设为线,以经济林和成片林建设为面,点、线、面相结合,动员全社会力量,在全县实施了“八大林业生态工程”。

  ——城区绿肺工程。把城区绿化作为生态建设的核心,对相继建成的222.4公顷绿地、覃怀公园和仰韶公园等绿地,大力提升绿化品质,拓展绿化范围,让绿色浸润到城区的每一个角落,增强县城的绿肺功能、赏玩功能、休闲功能,增加城区的负氧离子含量,实现净化、润化和美化,展现新时代武陟新形象。截至目前,公园绿化面积达1963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9%。

  ——生态廊道工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道路和绿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保证道路建到哪里,绿化就跟进到哪里。对新开辟的河朔大道、覃怀大道、木栾大道、风情大道等15条道路进行多层次、立体式绿化,高标准建设道路两侧绿化林带,打造连接城乡的绿色长廊。

  ——黄河生态涵养带提升工程。突出防风固沙功能,沿21.3公里的黄河滩中心大道,西起大封镇与温县交界,东至詹店镇与新乡市原阳县交界,以道路两侧50米宽林带为基础,建设多功能林带和林业产业工程,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涵养林带,打造贯穿东西、生态富民、经济适用、与黄河大堤绿色廊道相呼应的绿色屏障。

  ——农田林网工程。按照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和在粮食生产区建设林带网络的要求,对所有农田沿路沟渠,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落实林权等机制,开展植树造绿工程,构建田成方、林成网,沟、河、路、渠处处有树,功能齐备、林网密织、片林棋布的绿化新格局。目前,共有农田林网5370亩,绿化沟、河、路、渠长达1214公里。

  ——高速公路绿化工程。对穿境而过的郑云、郑焦晋两条高速公路,按照两侧各100米宽的标准,规划林业用地,加快土地流转,坚持观赏林和经济林相混合、高低品种相交错,既增强林木的生态经济功能,又增强景观效能,打造“路在林中、车在绿中”的美好景象。截至目前,共完成高速公路绿化7400余亩,其中仅2014年就完成4050亩。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以村庄道路、庭院及公共绿地为重点的生态村建设,2014年完成了第一批30个示范村绿化工程,村庄林木覆盖率已达42.2%;2015年计划完成41个示范村绿化工程,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各具特色的生态村。

  ——林业产业工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托江河纸业、瑞丰纸业等龙头企业,带动培育林业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兴林富民之路。同时,加快林业苗木花卉基地建设,从资金、政策、项目等方面予以扶持,力争通过3~5年努力,建成豫北最大的苗木花卉基地,带动一批林农致富,加快推进林业产业规模化。

  ——森林文化工程。加快推进黄河湿地公园建设,结合嘉应观黄河湿地公园、沿沁河大堤滨河公园、大封黄河文化湿地等项目建设,广泛招商引资,着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集团,建设集观光、休闲、教育为一体的林业生态公园,构建主题突出、贴近生活、富有感染力的森林文化。 (裴子漪 马震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