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消国家食盐专营的消息得到工信部确认4个多月后,食盐的市场销售价格出现异动。近日,经济观察网记者获悉,成都地区各大超市的食盐价格悄然上调,250克/包的食盐价格上涨了0.5元~1元。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自去年国家有关部门证实将取消食盐专营后,四川省多家盐业公司即开始酝酿产品结构和经营方针的调整,目前食盐市场价格的上调符合这一逻辑。
(据经济观察网)
市场经济环境下,食品价格的涨跌随供需关系变化而定,涨与跌都不应引发太大非议。然而,处在垄断地位且涉及公共领域的商品或服务则不同,涨价需要召开听证会,然后报物价部门审批。成都地区食盐价格悄然涨价,即便涨幅不高,也无法绕开公众关注的目光。毕竟,食盐和香烟都是“特殊商品”、国家专营。
此次成都地区的食盐涨价,销售人员仍然抛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食盐质量升级了。据某超市高层管理人员称,食盐涨价非超市主导,而是由盐业部门内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国家对盐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是政企分开,取消食盐专营。而放开食盐价格,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匹配,则被看成盐业改革成功的关键。四川多家盐业公司开始酝酿产品结构和经营方针的调整,目前食盐市场价格的上调符合这一逻辑。
食盐市场价格上调,预示“食盐改革”的启动?这真是个怪逻辑。食盐专营多年,价格牢牢把控在经营食盐的部门,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没有任何发言权,所以,公众都期待政府放开食盐专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渐放开市场,但香烟和食盐市场岿然不动;自2008年以来,发改委工业司和其他部委多次提出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但未能形成最后的草案;2014年9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王强表态,称“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回首“食盐改革”的艰难路程,至今仍然八字没一撇。
悄悄地,“食盐改革”的脚步近了。但令人遗憾的是,改革的春风让人感觉一丝凉意——它先涨价了!按通常的思维,垄断商品因改革走向市场,必然是通过降价增加竞争力,争取消费者。可是,成都地区的盐业体制改革拉开前先涨价,就有些令人费解了!
“食盐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的目的必然是剔除管理弊端,减少“行政耗能”,让食盐行业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充满活力。对普通百姓而言,市场体制下的改革要让公众得实惠,若“食盐改革”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以涨价破局,其改革的意义何在?莫非成都想以涨价拉开改革序幕,以使老百姓反对改革本身,迫使国家对改革知难而退?期待成都盐业管理部门能给公众更具说服力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