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网络全程监控 确保公平公正
教育部:2015年农村贫困地区
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将招收5万名学子
今到后天无降水 气温逐步回升
2015年度网上兵役登记和 应征报名工作全面展开
“一碗面”背后的故事
我的孩子 能在这里上小学吗
第四届夏青杯朗诵大赛 焦作赛区开始报名
微信钱包转账后 可以撤销吗
每周运动250分钟可改善脂肪肝
我缴纳的养老保险费 能否记入个人账户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碗面”背后的故事
——兰州拉面与博爱老汤牛肉面文化渊源考察纪行之一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本报记者 陈作华

  兰州拉面名扬天下,有着“中华第一面”的美誉,被中国烹饪协会评为中式三大快餐之一。然而它与我市博爱老汤牛肉面之间的一段奇缘却鲜为人知。3月中旬,由本报记者、博爱县商务局负责人、市餐饮协会及博爱沁园春大酒店相关人员组成的考察团,专程赴兰州探寻这段发生在200多年前的餐饮文化历史传奇。

  兰州拉面风味独特,经济实惠,不仅是名扬全国的风味面食,更是兰州市老幼皆食的家常饭。此面以牛肉软烂、汤清味香、面条筋道爽口、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等特点,受到天下食客的青睐。

  兰州人将自己的城市特色概括为“一条河、一碗面、一本书”,其中“一碗面”即为牛肉面(兰州拉面在当地叫做牛肉面),足见此面在兰州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有关兰州拉面的资料中有这样的描述:清嘉庆年间,甘肃东乡族马六七从怀庆府清化(今河南省博爱县)苏寨人陈维精处学成并带入兰州,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人马保子等人的创新、改良,以“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绿(香菜、蒜苗翠绿)、四红(辣椒油红)、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

  200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LOGO故事》栏目也曾对兰州牛肉面与焦作的历史渊源关系给予了报道。近来,有关兰州牛肉面与博爱小车牛肉老汤面的历史渊源关系再次成为餐饮界、媒体及网络的热议话题,《河南商报》《焦作晚报》曾刊发多篇文章予以报道。

  那么,史料上提到的苏寨在哪里,历史上可曾有陈维精这个人?其祖上是做什么的,他的后人情况又怎样?

  在前往兰州的路上,《焦作晚报》记者陈东明、博爱沁园春大酒店办公室主任何世国向考察团一行详细介绍了他们前期考察了解到的情况。

  据介绍,苏寨是一个村,位于博爱县月山镇西北2.5公里处。该村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竹林环抱、溪流淙淙,环境非常优美,村民以陈姓居多。

  2014年夏季,热衷地方餐饮文化研究的博爱沁园春大酒店总经理王军搜集到了陈氏家谱等信息资料。之后,陈东明会同王军、何世国等多次查找,终于找到了陈维精的第六代孙陈世军,并见到了陈氏家谱原本。

  陈氏家谱显示,苏寨村陈氏始祖陈铎,确系明朝洪武三年由山西洪洞迁到河内(即怀庆府)清化镇苏家寨(今苏寨)村。至陈维精这一代,已是13世。陈维精为清嘉庆年间的国子监太学生,其有三子,且都有功名。其中长子陈位乾为武生,次子陈位贤为修职郎,三子陈位林与其父一样为国子监太学生。父子四人均考取功名,这样的家庭在苏寨村仅此一例。家谱中对陈氏后代亦记述翔实。

  至于祖上与兰州牛肉面的关系,陈世军说自己不太了解,他也不会陈家技艺,但陈维精还有后人分别在甘肃兰州和武威。他们以前一直没有音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了联系,常有书信、电话往来,但见面很少。“兰州伯伯家的兄长掌握有相关资料,可以向他询问相关情况。”陈世军说。

  陈世军所说的兰州伯父家的兄长,便是本次考察团前往兰州重点访问的对象。此人能提供多少信息,请看下文。

  压题图为“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香”的兰州拉面。

  陈作华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