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常常是一人患病,全家不安。为此,记者专门就此病采访了市中医院心病科主任赵金岭。
赵金岭介绍,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其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疾病的20%,死亡率却高达40%,可见其预后的严重性。《黄帝内经》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充分说明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心脏功能低下,人也不可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其他的一切也都无从谈起。同时,《黄帝内经》对心衰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内经·胀论》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内经·逆调论》曰:“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内经·评热病论》曰:“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内经·逆调论》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以上这些和现代医学中心脏功能分级描述较为类似。
谈到心衰的治疗,赵金岭说:“现代医学对于心衰有着较为明确的认识,但在治疗方面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主要是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为主,生活质量相对较差,不像冠心病,可以进行冠脉支架置入和冠脉搭桥等手术治疗。然而,我们除了应用现代医学中的心衰治疗措施外,还有中医药治疗手段。中医将心衰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三种基本证型,可兼见痰饮。气虚血瘀或兼痰饮治以益气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代表方剂为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气阴两虚血瘀或兼痰饮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代表方剂为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阳气亏虚血瘀或兼痰饮治以益气温阳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代表方剂为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说到市中医院心病科在治疗心衰方面的临床经验时,赵金岭说:“我们在把握以上用药原则的基础上,酌情辨证加用口服中成药或中药静脉制剂。偏气虚者应用芪参益气滴丸;气阴两虚者选用生脉饮;阳气亏虚者选用芪苈强心胶囊,或心宝丸等;血瘀明显者可加用通心络胶囊、益心康泰胶囊等。中药静脉制剂主要应用于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患者,偏气虚或阴虚者予生脉或参麦注射液等,偏阳虚者予参附注射液,兼血瘀者可予丹红注射液等。”
最后,赵金岭特别指出,近年来,市中医院心病科在治疗心衰方面,还推出了一些特色疗法,如中药泡洗(中药浴足),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运用我国著名中医邓铁涛的沐足方,其中有红花、银花、当归、玄参、泽泻、生甘草以及桂枝、鸡血藤、凤仙草、食盐、芒硝等多种中药;耳穴压豆,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耳穴贴压,随症配穴,疗效颇佳;灸法,医生可根据患者辨证情况,随证选穴,运用艾灸盒给予艾灸;穴位贴敷,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准确选定相关穴位,把研磨好的药物用蜂蜜或食醋调成糊状,贴敷于选定穴位,每日1次,每次6~8小时;穴位注射,又称“水针疗法”,集针、药、穴位三者于一体,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加药物静脉注射的“叠加疗效”,深受患者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