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牛杂汤:
优秀剧本征集活动启动
诗歌朗诵缅怀革命先烈
于振中《岁月的脚印》 作品研讨会举办
水缸 盛载记忆的容器
休闲去哪里 七贤民俗村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缸 盛载记忆的容器

作者:本报记者 李 锴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在没有自来水以前,水缸可以说是家庭必需品,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水缸,人们用水桶到清洁的沟河里,或在能取水的水井里拎水,都把水缸盛得满满的,以便做饭、做菜时使用。后来有了自来水,取水方便了,人们就再也不用拎着水桶到远处去取水了。于是,大水缸变小了,家家户户备口小水缸是为了在停水时应急用。渐渐地,小水缸也销声匿迹了。然而,在七贤民俗村里,大大小小的水缸却随处可见,或养鱼或盛水。对这个渐行渐远的记忆,就让我们重新认识认识吧。

  缸的回忆 有趣深刻难忘记

  如果说到缸的话,让人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便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那篇让人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了。

  缸是盛水的容器,在过去,家家有缸。最常见的是灶间的那口缸,不大不小,大约两三担水的容量。

  在七贤民俗村的一家店铺内,记者看到一口水缸紧挨着炉灶,有一个圆圆的木盖盖着,揭开木盖,一把因岁月的摩擦而变得亮闪闪的铜勺挂在缸沿上。缸里的水清清的,屋顶的亮瓦倒映在水中,像一个月亮。而那把总是挂在缸沿上的铜勺,有一个缺口,那是因舀水而与缸接触的部分,慢慢地,缸把铜勺磨出了一个缺口。

  在七贤民俗村的各家店铺和街景中,像这家店铺内一样的水缸有不少。在七贤民俗村的街头,也放置一口直径约1.5米的大型水缸,只见这口水缸是用粗糙的陶土烧制的,外表上过釉,棕褐色,为上大下小的圆形口底,形如莲蓬,来往的游客都会觉得很稀罕,纷纷合影留念。

  一位刘姓的中年游客说,看到这口缸让他回想到了小时候在乡下的情景。那时,他的外公总会担起一个大大的水桶,到村头的水井处打水。一路上,外公微倾着身子,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走几步便回头瞧瞧,争取不漏掉一滴水。水担回家,便全部倒进了门口的那只大水缸里。当时他就趴在水缸的边沿处,看外公把一桶桶水“哗、哗”地倒进去。飞溅的水花打到他脸上,他眯着眼,笑着去抓它,总是能触摸到一手的清凉……直到今天,他才明白,满缸的水承载了他多少年幼的快乐。那种快乐和笑声,在人生路上是何等珍贵。

  时代进步 久远烙印抹不去

  关于水缸,或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但这缸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根据考古发现,缸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广泛使用了。新石器时代从距今1万年开始,到距今4000年结束,经历了大约6000余年的历史,其中前4000年是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在母系氏族社会经济生活中,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饲养业已开始出现并得到发展,猪、狗、鸡、牛成为普遍饲养的动物。人们还制作了包括碗、钵、盆、罐、瓮、盂、缸、小口尖底器、小口平底以及大口尖底器等许多品种的器具,涉及饮食器、储藏器、水器和炊器等多种类型。缸之类的容器都是石器时代让人刮目相看的代表,因为打磨程度的精细复杂,是石器时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每一项石器打磨技术的进步,都意味着新文化的诞生。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改水工程的面大而量广,曾经风光一时的水缸渐渐退出了生活的舞台。其实,历史发展到今天,不仅仅是缸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衣、食、住、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岁月沧桑,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关于水缸的故事,就像深深的烙印,印在记忆中永不磨灭。”七贤民俗村村长高涛说。在七贤民俗村内选用这么多其貌不扬的水缸,正是看中了水缸背后那一抹岁月的印记。虽然现在它们退居一隅,但是,它们曾经是人们心中最温暖的存在,更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和回忆。

  一名小朋友好奇地看着大水缸。 王梦梦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