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我在焦作卖山药
花之风语
春韵
清明雨
醉上鸡公山(外一首)
通 告
蝶恋花·春色
包公故里拜包公
雨中漫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公故里拜包公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对包公的了解,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那时主要通过听故事、看古戏,什么《铡美案》《下陈州》《打龙袍》等。待到小学四五年级时,认识的字多了,又开始偷偷阅读《三侠五义》《包公案》等小说。如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知道包公是一位很有本事的好官。当时就想,全村人无论男女老幼都说包公好,证明包公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将来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包公上班工作的地方和他的老家看看。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说明包公成名之地是当时的京城开封,他的几件被人传颂的主要事情,也是发生在开封的。由于距离近走动方便,长大后,我曾多次去开封看过,尤其是有了高速公路,几乎每年都要去个三五次。郑开大道通车后,去的次数就更多了。但是,包公的出生地和安葬地合肥市,这些年来,因工作关系虽几次路过,却始终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拜谒过这位几乎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史上清官。

  今年春节期间,我驱车600多公里,专程去了安徽省合肥市,拜谒包公。

  包公墓始建于1063年。1129年,被入侵的金兵挖开大墓,盗走了墓中的贵重陪葬物品。如今的墓园,是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至80年代历经10余年,严格按照宋代二品官的标准在原地重新修建的。

  走进包公墓园的大门,看到那堵影壁墙上写着六个大字:包孝肃公墓园。包公名叫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到宋仁宗嘉祜七年(公元1062年),死于工作地开封。1063年,其亲属将他的灵柩运回老家安徽合肥安葬于这里。当时的宋仁宗为褒扬包公的忠与孝,赐封谥号“孝肃”。

  时值初春,春寒料峭。但是,前来参观拜谒的游人香客,则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墓园里,神道两侧,苍松翠柏,芳草萋萋,竹林片片,棕榈丛丛。尤其是那青石雕刻,古朴厚重,满是沧桑。整个墓园给人一种既庄严肃穆,又充满生机的感觉。

  包公墓园里的享堂前,聚满了祭祀的人群,不时有人买了香火在祭拜。享堂两侧的抱柱上的一副对联,在体现包公的公正无私的同时,又表现出当地人的传承理念:上联是“正气摄王侯,锄恶除奸传万世”,下联为“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最引人瞩目的,还是神龛两端石柱上的54字长联,这也是包公墓园里的第一长联:“十五卷谠论排阊,江山不废仰止高山,正道自千秋,宇宙声名尊孝肃;九百年明德在世,人物凛然长留生气,凌云应一笑,岁时乡国存芳馨。”读此长联,大有气吞山河、高屋建瓴、回肠荡气、畅快淋漓之感。是啊,生前一心为民,死后人们怎能不铭记在心!

  墓园里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我国著名书法家题写的匾额、楹联随处可见,赵朴初、刘海粟、启功、溥杰等上百位书法大家无不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墨宝。

  沿神道一直走,便来到了包公的墓冢前。墓冢前的石碑上写着“宋枢密副使包孝肃公拯之墓”。据介绍,经过考证,这墓里安葬着包公的遗骨。1000年的世道轮回,几多风云变幻,包公遗骨尚能存在,实在是难能可贵。在墓冢右后方的书画院里,是各种各样的书法石刻,以及反映包公事迹的木雕。

  拜谒包公墓将要结束时,看到一展厅,里面四周墙壁上悬挂着包公的故事,使人对包公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展厅的前言部分关于“长嫂如母”与分类的专题介绍大相径庭。前言里说,包公的母亲董氏生下他后,看其太黑疑为妖,就将他丢入荷塘内,浓密的荷叶托住了他使之未入水中。包公的嫂嫂来荷塘边洗衣服,看到后,就将包公悄悄抱回家里,抚养成人。这种说法,和多数戏剧里的说法是一致的。但是,在另一个关于“长嫂如母”的专题介绍里却讲,上述的说法是一种误传。真实的情况是,包公的大儿子婚后不久便因病而亡,儿媳崔氏将希望寄托在肚里的孩子上,谁知孩子五岁时夭折。后来,包公的夫人又生了小儿子。崔氏一心一意将包公的小儿子也就是自己的小叔子照养大,包公的小儿子非常感谢大嫂,这才有了“长嫂如母”的说法。我不是历史学者,更没有研究过宋史,不知这两种说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不知发生这种现象,是工作人员的一时疏忽,还是另有含义。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对于多数参观者来说,在同一个展厅里看到这种情况,是不大好理解的。瑕不掩瑜。包公墓园的参观让人大受启发,深受教育。

  出包公墓园北门就是以包公名字命名的包河。沿河道路南侧,满是高大的松树,茂盛的棕榈树。沿河岸边垂柳的枝条已经吐绿,桃树上的花,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已经怒放飘香了。碧绿的河水上,漂浮着许多各种造型的游船,春节中的人们正在自由自在地游玩戏水,欢声笑语不时在河面上飘荡。据说,这包河是宋仁宗送给包公的。到了包公晚年,宋仁宗深知他一生清廉,家里没有什么财产,为让他退休返乡后生活有依靠,要将包公老家合肥这里的许多良田送给他,被包公谢绝。于是,宋仁宗就把这条河送给了他。故此,人们就称之为包河。包公组织人力清理了河道,并种上莲藕,养了鱼。不知是何原因,近千年来,包河里的莲藕没有丝,藕断丝不连(无私)。鱼的颜色像铁,是黑色的(铁面)。人们说,自然界的这种现象,是被包公的铁面无私给感动的。

  铁面无私是包公精神品质的精髓——唯有铁面,才能执法如山,刚正不阿;唯有无私,才能清正廉明,一心为民。包公的品质和能力,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哪个朝代,无论后世的哪一个人,对此都是钦佩的、敬仰的。在距离包公墓园出口600多米的地方,便是包公祠,全称包孝肃公祠。该祠位于包河中一座名叫香花墩的小岛上。据说,这里原是一所学堂,包公幼年时就在这里读书学习。祠内,除了包氏支谱、包公的遗物以及有关史册资料外,就是后人为包公修建的塑像、题写的匾额和楹联,还有包公的主要事迹介绍以及蜡像。这里每天都是游人如织,香火缭绕。包公祠最早建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几经风雨、几经战火,修了毁、毁了修,人们一直使它保存着。到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同是合肥出生的清朝大臣李鸿章筹集白银2800两,将毁于战火的包公祠重新进行了修建。据说,该祠修好后,李鸿章写了匾额准备在祠内悬挂。谁知,时任湖广总督的其兄李瀚章早已抢先一步,题写了“色正芒寒”的匾额并悬挂于正堂中心位置。李鸿章尽管出了钱修建了包公祠理当自己题写的匾额居中的,可如今自己的大哥已经这样做了,再多说也没什么意思。但是他又不甘心居于偏旁位置,就写了重修包孝肃祠记,刻石于祠内。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李鸿章修建的。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风云人物,至今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还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我想,不管怎样,李鸿章筹集重金重修包公祠,说明他在对待包公的评价以及包公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与老百姓是一样的。李鸿章写的《重修包孝肃祠记》里,十分明确地表述了这一点:“古称乡先生殁于社,若公之清风介节,举世已奉如神明;其精神气象,至今尚仿佛于村氓、野老、妇人、孺子之口,是故无所往而不在,岂有待于祠欤!鸿章顾惓惓于兹者,将使我邦人士瞻拜公祠,皆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思。”在今天,包公的精神品质对于我们的意义,仍是十分重要的,安徽省就把这里作为干部的教育基地。

  夜色渐起,暮云四合。包公祠的管理人员开始一个展厅一个展厅地告诉游人香客:该下班了。和人们一样,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我离开了这里。

  铁面无私、清正廉洁、执法如山、一心为民,永远是老百姓期盼和希望的。1000年前的包拯,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人们才会永远记住他、崇敬他。离开包公园时,我还在这样想着。

  □王新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