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言)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是为企业提供涵盖技术咨询、成果交易、科技信息、人才培训、影视制作、技术对接和专利代理等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成立20年来,该中心致力于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提供定向服务,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牵手科研机构创新发展。
有这样一组事例。
沁阳国顺硅源光电气体有限公司欲上全氢聚硅氮烷的产业化项目,却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全氢聚硅氮烷属于高附加值化工新材料,但产品原料不易获得,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国外该产品的售价达到1.5万元/公斤,国内没有规模化生产该产品的厂家。更重要的是由于材料的敏感性,国外对国内该产品的使用施加限制,属于禁运产品,大大限制了国内的使用,阻碍了微电子等领域的发展。经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牵线,2012年起,沁阳国顺硅源光电气体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化学所合作,采用中科院化学所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对该产品的中试放大技术进行研究,目前已攻克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技术难题。这个项目的顺利开展,将填补国内该产品的空白,推动相关产业进步,尤其是对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有重要意义。
三氯氢硅淋洗渣无害化处理与产业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项目,是河南尚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的项目。经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搭建平台,项目进展顺利,可填补业内固体废渣综合处理的空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
油用牡丹种苗繁育及生产示范项目是神农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军高科技领域的重点项目,经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牵线,该企业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达成合作,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百亩油用牡丹生物制造产业园,千亩种苗繁育及生产示范基地,万亩标准化种植拓展区,最终实现辐射带动太行山区油用牡丹种植20万亩的目标。神农元公司以中科院为技术依托,在以研究院刘政安为核心的博士研发团队的支持下,建立了多项科技研发体系,为引领油用牡丹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神农元公司将实现从油用牡丹种植、深加工再到牡丹观光旅游三产业结合的产业引领、科技示范和发展带动作用,可实现年销售额41500万元,年利税8300万元。
科研机构有成果苦于转化不成生产力,中小企业缺技术却常常找不到渠道,如何能使二者有机结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为此,市生产力中心瞄准市场定位,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项目服务、企业服务、管理服务和定向服务等服务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院地合作渠道。2014年,河南省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焦作分中心成立,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合署办公。截至目前,焦作区域内企业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签订合作项目4个,签订合作项目总数达7个。2014年合作项目投资额2020万元,技术交易额达110万元,年销售收入5274万元,年利税1359万元,获得省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达280万元。
除了院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信息库建设,也成为服务企业、服务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该中心通过建立科技项目库、科技企业库、科技人才库、科技成果库,实现数据的横向联通。
那么,这4个数据库都有哪些作用呢?从服务企业的角度看,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技术,对科技企业进行项目、信息、人才、成果管理,实现科技企业资源共享,加快科技项目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及应用。从服务政府的角度看,利用数据处理技术,对企业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储存、查询、统计等,为科技管理部门与决策部门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科技信息库建立后,为相关业务数据库的建设带来极大便利。数据库之间可独立部署运行,也可联合部署,具有强大的可扩展性,为科技信息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万众创新、万民创业的新形势也对科技中介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下一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将致力发展成为服务产业、支持企业、促进创业就业的载体,发展成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载体,发展成为密切产学研用、衔接创新体系各主体、加快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载体,促进知识成果传播、转化、应用,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