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阴、张家港……我市一名66岁的老人,独自一人在寻亲路上已经走了几千公里,她想在自己身体条件好的时候把“失联”的亲属们都找到。
这位老人名叫叶泓,家住在山阳区工字路,退休前在焦作矿山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工作。4岁时,她随父母从江苏张家港迁居我市。前些年,随着父母的先后辞世,她和家乡江浙一带的亲人也失去了联系。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她萌发了找到迁移各地的堂兄妹、表兄妹的心愿。“我跟他们都有血缘关系,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我这辈子想见到他们,也想让后辈们都能续上血脉亲情。”老人说。
某某在张家港,某某在苏州,某某在上海……叶泓只大体知道这些堂兄妹、表兄妹们所在的城市,但却没有具体地址和联系方式。她把这些残缺的信息记在自己的手机里,怕随着年老记忆力减退被彻底忘掉。“没事时,就拿出来看一看,时间久了就成了一个习惯。只可惜没有他们的号码,拿着手机却打不出电话。”叶泓喃喃地说,“想见到这些亲人,成了我一块心病。”
2年前,叶泓作出了一个决定,就是自己动身去找他们。没想到,这个念头刚一说出,就遭到了孩子们的反对:“你一个老太太,连被找人的地址、联系方式都不知道,怎么能找到?别找不到人反倒把自己给弄丢了。”听了孩子们的话,叶泓说:“如果找不到人,全当我是去旅游了,这行不?”
在老人的坚持下,孩子们最终同意让“任性”的母亲去外地寻亲。
去年秋季,她独自去上海寻亲,结果空手而归。但老人并不气馁,今年3月中旬,她又动身去了江苏省的张家港市。
进出一个又一个派出所,老人终于在张家港市城东派出所见到了她要找的3个表兄妹。原来,这个派出所的民警通过户籍网络对她提供的姓名进行查询,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她要找的3个人全部找到。
“看到我们相拥而泣的场面,连旁边的民警都被感动了。”叶泓说。
叶泓在寻找亲人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了利用媒体与网络。她向本报求助后,本报社会新闻部记者先后与张家港、上海等地的公安与民政部门及媒体联系,求助对方帮助查找。经多方打听,最终联系到了已从江阴市供电系统退休的叶泓的堂兄。通过此人,记者又先后联系到了一个生活在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的叶泓的堂妹和一个在上海锦华集团工作的堂弟。
听到这个消息后,叶泓十分高兴:“真是非常感谢焦作日报,能够帮我找到这几位亲人,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3月下旬,叶泓再赴上海,与3位堂兄妹团聚。至此,她已经找到了6位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