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作华
“闻香下马,知味停车。兰州被誉为‘中国牛肉面’之乡,你们除了听我介绍外,还应该实地考察、感受一下兰州牛肉面的餐饮文化。”陈九如先生对考察人员说。
当然,这种考察是带有“体验性”的,就是要亲口品尝牛肉面。到兰州后的第二天中午,陈九如先生带大家先后走进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牛肉面馆。
第一家面馆,位置比较偏僻,规模也不太大,但食客很多,连面馆外边的小桌旁都坐满了人。
“唱戏的腔,厨子的汤。懂得牛肉面的人,喝一口汤,甚至只闻一下,便知道这碗面是否地道。”牛肉面端上来后,陈九如先生劝大家先尝一口汤。
看一眼,汤色清亮;闻一下,香气扑鼻。综观碗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的特点一样不少。陈九如先生说,牛肉汤里的香料有20多种,但喝在嘴里要诸味和谐、醇正平和、温厚老道,不能让某一样味道占了风头。这种端端地拒绝“大香”的传统,就是牛肉汤里的哲学。
记者在与面馆老板的交谈中了解到,牛肉面馆的营业,要“面随汤走”,就是什么时候汤卖完了,那么这一天的营生也就到此为止了。
碗里的牛肉原汁原味,松软可口,即使牙口不好的人也不会塞牙。记者留意到,在考察人员走进的每个牛肉面馆里,柜台上都摆放着很多大块的熟牛肉,看上去都足有好几百斤。熟牛肉明码标价,基本上都是每公斤160元,客人可以根据需要另外购买。
临近甘肃省政府的大众巷,是一条特色餐饮街,在近百米的街上,仅牛肉面馆就有七八家,而且都是有点儿名气的。在马子禄牛肉面馆里,排队等待端面期间,厨房里师傅们的操作便成了大家的观赏内容。
厨房里有4个人,分工明确:一人揉面,一人拉面,一人把煮好的面捞到碗里,一人浇汤、放佐料。操作中,他们配合默契、动作飞快,从开始拉面到把一碗面递到客人手里,连半分钟都不到,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也许是看到有人在观察他们,于是捞面、浇汤的师傅秀了起来,身体随着胳膊、手臂的操作前俯后仰,整个动作近乎表演。此刻,虽然师傅们脸上表情平淡,但其略带夸张的动作已经把他们内心的得意与自信展现无遗。
“兰州牛肉面的面条,历来是纯手工制作。过去讲究面要经过‘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陈九如先生说,“‘灰’是指蓬灰,是一种只有在高原地带才有的蓬草经土法烧制的提取物,目的是用它的弱碱性。掺有蓬灰的面呈亮黄色,你们在头一家面馆吃的就是这种面。现在大多数面馆都不用蓬灰了,改用一种工业产品‘拉面剂’,拉出的面条是白色的,所以兰州牛肉面的特点也改成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香’。”
“拉面是个绝活,需经捣、揉、抻、拉、摔、掼等操作环节,这样拉出的面条才柔韧绵长,粗细均匀。把面挤子不断对折抻拉,每次对折称为一手,一疙瘩面挤子在拉面师傅手里能拉出大宽、小宽、薄宽、韭叶、细面、二细、毛细、二柱子、荞麦棱等十几种面型。”陈九如先生说,不同的面型合着不同年龄、脾性的食客,大宽粗犷生猛,二细稳重有力,韭叶儿纤薄秀丽,毛细温柔细腻……青壮年、干体力活的人大都要大宽,姑娘家、老人们大都点细面,想吃个棱角分明的,你就要荞麦楞。”
观看面馆师傅拉面,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碗二细,多放辣子。”记者学着当地人买饭。拉面师傅抓起一挤子面,张开双臂几次对折,一缕细丝便飞进锅里,这个过程仅有10秒左右。面在沸水中欢快地打了几个滚,便被一双长筷子高高挑起放进碗里,这工夫也只有十来秒钟。
再看那调汤的师傅,左手拿盛面的碗,右手持一长柄大勺,把带有萝卜片的清汤舀入碗中至八成满,再依次把牛肉丁、香菜、蒜苗放入碗里,最后舀几勺红红的辣椒油淋在碗的一边,3秒至5秒钟,一碗层次分明、色美味香的清汤牛肉面便呈现眼前。
“拉面好似一盘线,下到锅里悠悠转,捞到碗里菊花瓣,你看像不像?”师傅把一碗面递到记者手里时,也递过来了一句问话。在这碗面里,记者还看到了哪些精彩之处、感受到哪些餐饮文化,请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