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快餐,让人一下就能想到的肯定是肯德基和麦当劳。然而,就在很多人被这洋快餐中的汉堡包所吸引时,4月8日《赫芬顿邮报》却发表了一篇关于汉堡包起源的文章,称世界上第一个汉堡包不是由美国发明的,而是来自中国,名字就叫“rou jia mo”(肉夹馍)。这消息一出来,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让中国的“吃货们”精神一振,纷纷普及起了肉夹馍的知识。昨日,记者在七贤民俗村找到了一家赵记灵宝肉夹馍店,不仅了解到了有关肉夹馍的由来和文化,还发现灵宝肉夹馍比起陕西白吉馍夹腊汁肉,更好吃、更有味。
汉堡包“祖宗” 肉夹馍
根据《赫芬顿邮报》4月8日的报道,肉夹馍其实是相当于“肉汉堡包”或“肉三明治”一类的东西,把切碎的肉块夹在两块面饼中间,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出现在中国,起源于如今的陕西省。一般在中国各地都能找到,大家将它视作街头小吃。尽管中国肉夹馍与美式汉堡包有一些区别,但它毫无疑问可以被称为汉堡包的“祖先”。
随后,记者查阅了一下资料发现,肉夹馍所夹的腊汁肉是以猪肉为原料,是经由大锅熬煮,且要求锅中肉汤上要有一层厚油脂,主要用来保温留香,也由于油脂冷却后看起来净白如腊,所以才有此称呼。在《周礼》一书提到的“周代八珍”中的“渍”就是腊汁肉,其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代,那时称“寒肉”,当时位于秦、晋、豫三角地带的韩国已能制作。秦灭韩后,制作工艺传进长安,唐代又改称“腊肉”,世代流传,历经演变。
而且,肉夹馍的做法也很简单,将水、生面粉和酵母混合后,制成像圆面包的“白吉馍”,接着拿去吊炉烘烤。夹带的配料则选用切碎的各式肉类,再依喜好添加茴香、姜、胡椒等香料就大功告成了。这其实就是陕西的白吉馍夹腊汁肉,它合腊汁肉、白吉馍为一体,互为烘托,将各自滋味发挥到极致。馍香肉酥,肥而不腻,回味无穷。腊汁肉历史悠久,闻名中国,配上白吉馍,有着中式汉堡包的美誉,扬名中外,深受人们喜爱。白吉馍夹腊汁肉由30多种调料精心配制而成,由于选料精细,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具有色泽红润,气味芬芳,肉质软糯,糜而不烂,浓郁醇香,风味独特。
灵宝面饼 是一绝
肉夹馍历史悠久,远近闻名。不过,相比起发面制作的白吉馍来说,灵宝肉夹馍所用的面饼则表皮涂油,高温烤制,外酥里嫩。而且,用手拿起来感觉很有质感,烧饼表面都有像圈圈涟漪状的干面纹,可以用手剥下来吃,那个香脆的口感就不用说了。尤其是刚出炉的热腾腾的烧饼更是香气升腾,让人垂涎三尺。
《食经》云:“高贵在松,饼利于薄。”饼应精做细成、自然、轻盈、酥香,灵宝人却把烧饼面团擀成丈二长的皮,内抹大油,外擦小油,卷百层,合巴掌大,丢到卧炉内大炼九九八十一秒,暗合当地函谷关旁太初宫道家始祖老子《道德经》的章数,让烧饼气得鼓着肚子,直喘气,细瞧一番,饼面细若丝绳的螺旋纹连环相套,足足30道。
针对这灵宝肉夹馍面饼的做法,记者在七贤民俗村这家赵记灵宝肉夹馍店内看了个究竟。只见面点师傅王少锋将面粉揉成面团后,再将面团在案板上揉3次,抹上菜籽油,盖上塑料膜。饧了半小时后,再用擀杖擀成面片,抹上大油后卷成卷,留出三分之一的面片使其紧贴案板,然后在其上顺长划道道,手沾油把划的道道绕挠一挠,随后用它裹住面卷。一手握住面卷,一手紧跟,两只手反方向揪成饼坯。
随后,只见王少锋取一个饼坯,用手掌压扁它。翻过它,用擀杖成直径10厘米的饼坯备用。鏊放炉上,待烧热,抹上油,把饼坯放在炉上,约两三分钟,待饼坯颜色焦黄,把它翻过来烙正面,两面颜色一致,把它放在炉内烤制。几分钟后,面饼烤成,外观焦黄,口感酥香。
老汤卤肉 味道鲜
无论是陕西的白吉馍夹腊汁肉还是灵宝肉夹馍,对饼的要求是其次,最关键还是肉,肉的质量和卤的口味、火候,是肉夹馍是否好吃的关键。记者发现的这家灵宝肉夹馍,不仅外皮酥脆,肉质很鲜美。
说到这腊汁肉的做法,店主赵龙龙选用上等硬肋肉,用盐、姜、葱、草果、蔻仁、丁香、枇杷、桂皮、冰粮、大香等几十种调料汤煮而成,而肉好吃的诀窍则是用历代流传下来的陈汤。当然腊汁肉的火候也需特别讲究,地道的腊汁肉用小火炖烂,成品色泽红润,酥软香醇,食用时肥肉不腻口,瘦肉满含油,入口即化。
随后,只见赵龙龙切青椒丁,卤肉剁泥,合一块,嵌进烧饼中。俩手紧攥着丰硕无比的灵宝肉夹馍,真想一口吃掉它,可不敢急,恐灵宝肉夹馍撕破面,酥皮如风卷飞雪地掉,只有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
当然,肉夹馍之用肉亦有三种,纯瘦,肥瘦,肥皮。赵龙龙说,只需点名要哪一种,就知道你吃肉夹馍的历史和道行。一般的年轻人,以直瘦身的女子居多,喜欢吃纯瘦;有些个食馍年头的,要肥瘦,这东西要肥瘦均匀才香;骨灰级食客,是要吃肥皮的,顾名思义,就是肉皮和它下面的少许脂肪,肥而不腻,胶糯香滑,是腊汁肉中的精品。
肉夹馍 叫法奇特
普普通通的面粉,在奇特的工艺和精心的烘焙下,面饼就成了好吃无比的美味。平淡无奇的大肉,在精选配料熬煮与娴熟的刀法下,你就会发现肉是那么可口、那么香,还有肉中带的沁人心脾的肉汁,的确是一道可口的美味。不过,就在不少食客细细品尝的时候,忽听得有人说:“为什么叫肉夹馍不叫馍夹肉?明明是馍夹着肉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记者也想弄明白最初究竟它俩谁夹着谁了?
记者听过一个说法,称如果叫“馍夹肉”的话,在一些方言中容易被人误听成“莫夹肉”,明明是要夹肉,却被叫成“莫夹肉”,谁也不乐意,于是就改叫“肉夹馍”。当然,这是一种趣谈。其实,肉夹馍因古汉语“肉夹于馍”而得名。
据说,当年白起将军在吩咐粮草官时是这么说:“将肉夹于馍,分给众将士食之。”于是,“将肉夹于馍,分给众将士食之”的命令一个个传下去,喊来喊去,也为了节约说话时间,最后说成“肉夹于馍”,这种战地伙食就在秦国推广起来。当然新品上市怎么说也得起个名字,“肉夹于馍”是白将军的命令,还不算是一个食品的名称,那就去掉“于”字,简称为“肉夹馍”,一个流传2000余年的小吃诞生了。当然,这个故事也有一些杜撰的成分,是否属实,就得历史专家来考证了。不过,这“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渣满含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浓香久不散”的灵宝肉夹馍确实值得品尝,正所谓馍酥肉香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