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路阳光 一路快乐
构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体系
图片新闻
严厉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
鄂尔多斯:追逐绿色之梦
打造城区生态景观长廊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4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鄂尔多斯:追逐绿色之梦
内蒙古鄂尔多斯日报记者 贺晚霞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曾几何时,鄂尔多斯十年九旱,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沙漠化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

  如今,鄂尔多斯以一座绿意盎然、分外妖娆的魅力新城呈现在世人眼前!全市植被覆盖率达75%,森林覆盖率达25.35%,森林资源面积增加到3309万亩,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70%,库布其沙漠治理率达25%,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98%,人均公园绿地达31.23平方米,各项指标均已达到或超过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标准。

  创建森林城市,构筑美丽鄂尔多斯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不但年年有新目标、新要求,而且从工作部署到资金保障,从规划设计到现场指导,从动员群众参与到自身带头植树,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位,见到成效。行走在鄂尔多斯大地,举目望去,尽收眼底的是绿色的长廊、绿色的原野、绿色的家园……整个鄂尔多斯满目苍翠,遍地绿色。

  义务植树蔚然成风,做到了基地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创新义务植树形式,采取植树单位3年包成活的新举措,划定责任片区,打造了国防林、教育林、知青林等义务植树基地482个、面积80.7万亩,建成各级党政领导绿化示范点59个,全市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91%,建卡率达96%。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全市每年义务植树持续一个月,超过90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4826万株。

  以科学技术作为生态建设最重要的支撑。坚持适地适树、以水定树,通过科技支撑提高生态建设效率,一系列抗旱造林新技术广泛应用,培育出一批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乡土树种,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打好了基础。以国家“973”项目为支撑,启动了“五大类型区生态监测和优化模式集成示范项目”,研究确定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树种、不同密度区域以水调控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数字林业”平台建设卓有成效,建成了集森林草原防火远程监控、森林资源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林业云计算和数据库,被列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市。

  国土绿化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激活了各种社会主体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领域聚集。目前,全市非公有制造林面积占90%以上,涌现出亿利集团、东达集团、伊泰集团及殷玉珍、李京陆等造林典型企业和先进个人。他们的不凡业绩将永远留在高原大地上,带动着千千万万的后来者!

  创建之路永无止境。到2017年,鄂尔多斯森林资源面积将增加到3870万亩——全力推进“341”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实现沙柳、柠条、杨柴基地建设面积各达1000万亩,樟子松、油松景观林和沙棘、山杏经济林基地各达1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9%,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的治理率分别达75%和35%。

  让森林走进城市,共建美好家园

  打造生态家园,建设宜居城市,倾注着鄂尔多斯人的不懈追求和无私奉献。

  坚持城乡绿化一体化,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全市建成大型公园、广场和休闲绿地205个,公园绿地体系不断完善,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6.61%。城市、街道、河流、水库均建成了绿化景观带,做到了“以绿绕城、以绿连镇、以绿环村”,形成了“城区绿地花园,社区出门见景,城郊青山绿水,道路园林美景,村庄鸟语花香”的花园式城乡居住环境,荣膺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创新之举,它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融合,绿了荒漠,富了百姓。全市已建成林沙产业原料林基地2839万亩,建成天骄资源沙棘食品、高原杏仁露、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等大型林沙企业20多家,打造了成吉思汗陵、恩格贝、响沙湾、七星湖等生态旅游景点20多处。2013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43.5亿元,农牧民来自林沙产业的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绿富同兴,推动了生态建设的转型发展,为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催生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能量!

  今天,当醉人的长风吹过鄂尔多斯美丽的城郭和乡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见证着这座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铿锵步履,享用着生态文明的建设果实,他们是这座城市幸福的主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