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你快帮我看看,俺家小麦是咋回事,根黄、病虫多,都打两遍药了还治不住,心都焦了!”4月16日下午,在孟州市东后津村麦丰种植专业合作社,一位50来岁的农妇神情慌张地说。
“别着急,坐下来慢慢说。”该合作社理事长张胜利安慰着。原来,这位农妇是附近殷家洼村村民,也是合作社成员,今年通过土地流转,种了90亩良种小麦,眼下麦子该秀穗了,却出了这档子事,咋能不急?
“据我的初步推断,种子应该没问题,可能是种得太稠了,根部不透风,缺水、缺肥,我给技术员打电话,让他马上赶去你地里看看,适当用点多菌灵可以改善,而且不会影响总产量。”
听了这话,农妇放心地走了。可其他地块会不会有类似现象发生?今年小麦长势如何?张胜利一刻也不敢放松,驱车赶往子昌村的万亩方基地。
自从13年前,张胜利从省农科院引进了第一批周麦16良种,并以每公斤低于市场价3元的价格硬“推销”给了乡邻之后,他就与种子结下了不解之缘。2008年,以他牵头的麦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他的种子经更是念得顺风顺水,良种培育基地从最初的300亩扩展到了目前的2万亩,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个行政村、4000多农户,还陆续建立了3个粮食储备库,新上了种子加工包装生产线。现在,农户+基地、基地+公司、公司+省农科院的合作社经管模式已初步形成。
车子沿着平坦的乡村公路前行,路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绿色麦浪,从省农科院直接引进的10多种小麦原种优势正在显现,麦子秆粗、叶绿,长势喜人。车到子昌村,10多个农民头戴草帽、排成一排,正在麦田除杂。
“如果不出啥大意外,肯定是个丰收年,亩产六七百公斤不成问题。”一个花白胡子的老乡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说。
张胜利听在耳里、喜在心里。看着眼前翻滚的麦浪,他仿佛看到了一堆堆肥嘟嘟、金灿灿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