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振国 王 威
赵固二矿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依法开采资源、开展节能减排等措施,走出了一条“由黑变绿”的转型之路,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该矿先后获得河南省第一批省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中国最美矿山、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等荣誉称号。4月16日,笔者走进赵固二矿,探访该矿打造生态矿山的“绿色实践”。
走进赵固二矿,笔者有一种矿在园中立、人在绿中行的感觉。该矿负责环保工作的机电科科长庞佳说:“为打造绿色矿山,我们大力实施‘绿亮清美’工程,矿区绿化覆盖面积51000平方米,达到可绿化区域的87%以上。在工业广场修建了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人工湖,建有小桥、凉亭、人造假山。水中养鱼,湖边植柳,工业广场成为山水相映、绿柳成荫、风景宜人、鸟语花香、环境幽雅的水上公园,形成了三季花常开、四季绿相随的优美环境和独特人文景观。”
为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该矿根据国家统一规划和产业结构合理进行开发建设,致力于走循环经济之路,努力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该矿矿长、党委书记张长合告诉笔者:“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煤炭资源的回收与综合利用,针对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特点,出台了《赵固二矿煤炭资源管理办法》,明确了权利、义务、责任和奖罚措施,在资源管理和回收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生产技术部门依靠科技进步,不断优化采煤工艺,加大对技术、装备、人才的投入,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了100%。同时,采用回采新工艺,大力推广小煤柱沿空掘巷、灵活布置切眼等回采方式,减少了构造、煤柱对回采率的影响。矿井开采回采率由2011年的80.6%提高到2014年的82.21%,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坚持发展与节能减排同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赵固二矿建设绿色矿山的一大亮点。该矿分管节能减排的副矿长李长军向笔者介绍,赵固二矿坚持“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原则,对“三废”实施资源化开发利用,使资源集约开发、综合利用及“三率”指标均居国内领先水平。在节能方面,通过设备更新、生产工艺升级等途径,对重要耗能环节进行有效控制,提高单位能耗产值,避免了能源浪费。
该矿在节能减排方面,按照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和产业链条延伸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治理。该矿在建设期间将煤矸石用于配套项目铁路线的路基夯垫,生产期间的煤矸石主要用于井下充填开采原材料。目前,该矿年排放矸石等固体废物25万吨,主要用于塌陷区复土造田,解决了煤矸石就地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对选煤厂的洗煤水和锅炉房脱硫产生的废水,均采用闭路循环利用工艺,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该矿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矿山环境灾害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对已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与灾害隐患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矿负责环保工作的机电科科员徐曼告诉笔者:“我们在受塌陷影响的村庄、道路、塌陷区边缘、河堤等处设立了监测点,每周安排专人对沉陷区域内进行检查,发现地裂缝及时进行回填处理,努力恢复原始生态景观。我们还把沉陷区的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解决沉陷区群众居住、出行及生活困难,切实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截至目前,对采煤沉陷区首期搬迁的北云门镇宋坦村、占城镇大梁冢村的民建、公建等,已累计投入13670万元,建设用于沉陷村庄永久搬迁安置的宏云新区,新区规划用地862亩,一期已征地355亩,已完成安置楼房建设66栋,可安置764户搬迁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