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一项要求2年完成的工作,拖了4年还在“过程中”。而在市里的专项考核中,这个县却夺了冠、评了优。理由是:这个县在全市范围内最早下文展开此项工作。对此,一些干部笑称,这可真是“文件夺冠”。
(据《人民日报》)
且不说,一项2年的工作为什么拖了4年,就考核而言,如此政府效能竟能夺冠,实在是不成体统。更为怪异的是,夺冠理由竟然是“最早下文展开此项工作”。
毋庸置疑,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硬伤”。
时下,一些干部在抓工作落实上确实存在差距。有的干部认为工作安排了就是做好了,部署了就是完成了;有的干部认为干得好不如说得好,做得实不如喊得响;有的干部把精力用在业绩“包装”上,把感情投入到“交际圈”上。表面上,这些干部缺少抓实绩的专注与耐力,实际上,考核导向不实才是主要原因。
考核导向折射政治生态。试想,假若“传话筒”战胜“老实人”,面子工程战胜真抓实干,谁还愿意踏踏实实干事创业呢?一些工作的“烂尾”,或者虎头蛇尾,大抵与政治生态中的虚、浮之风盛行有关。
只有严把考核关,才能有效防止干部在工作中玩虚的、应付事。我们知道,对于干部考核,一般分定性和定量考核两种方式,就具体政策落实而言,不能达成目标,理应受到问责。考核部门绝不能改变标准,将考核工作片面化。现在,一些地方探索实施干部“召回”制度,将不作为的干部召回“再培养”,这实际上就是对干部考核制度的有益补充,也是治理不作为干部的有效举措。
当然,“文件夺冠”也可能有一种背景,就是其他地方连文件都没有印发,发文尚且可以夺冠,那么,其他地区落实政策的能力岂不是更加欠缺?若真是那样,相关负责人理应全部被问责;若不是这样,考核部门就应该承担考核失职的责任。
“文件夺冠”表现的是作风之弊,折射的是考核之殇。只有考核“实”起来,作风才能“实”起来。笔者希望相关部门能把“文件夺冠”当成反面教材,切莫让不实之风越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