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名成员有3名为国家领导人
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近日成立。
而原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协调小组此前并未对公众高调亮相。北京青年报记者检索公开报道发现,2013年5月,新华社、人民日报曾在对“国务院取消和下放第一批行政审批等事项”的报道中透露,“国务院专门成立以张高丽副总理为组长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协调小组”。这是该机构的首次亮相,但对其成员等详细信息并未披露。
由上述机构变身而成的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拥有9名成员。其中3人为国家领导人,分别是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副组长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杨晶、副组长国务委员王勇。
除此外,还有5人来自国务院,分别是国务院副秘书长肖捷、江小涓、丁向阳、王仲伟及国务院法制办主任宋大涵。另外,中央编办主任张纪南也是小组成员。
协调小组下设10个组
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下设6个专题组和4个功能组。6个专题组分别为:行政审批改革组、投资审批改革组、职业资格改革组、收费清理改革组、商事制度改革组、教科文卫体改革组;4个功能组分别为:综合组、督查组、法制组、专家组。
其中,综合组的成员从国务院办公厅和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设在国务院办公厅,实行集中办公,对外以“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办公室”名义开展工作。
6个专题组的组长,主要由国家部委官员担任。如职业资格改革组组长为人社部部长尹蔚民,收费清理改革组组长为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商事制度改革组组长为工商总局局长张茅。投资审批改革组组长由正部长级的发改委副主任张勇担任,国家发改委官网显示,张勇主管固定资产投资司,与其领衔的改革内容一致。
4个功能组除法制组及专家组外,组长则均由国务院副秘书长担任。此前,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协调小组设立的专家组中,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杨景宇担任专家组组长。北京青年报记者21日从杨景宇秘书处核实获知,新小组成立后,杨景宇仍担任专家组组长。
各专题组、功能组
要制定任务时间表
21日下发的国办通知,对上述6个专题组和4个功能组的主要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以职业资格改革组为例,通知明确其任务为: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建立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规范职业资格和证书管理,加强对职业资格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管。
功能组的任务也十分明确,其中如综合组需组织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重大问题和长远问题的调查研究;督查组需核查督办各专题组提出的部门和地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法制组需负责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措施进行法律审核;专家组受协调小组委托,根据工作安排,对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事项进行评估。
通知还要求,各专题组和功能组要根据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拿出“啃硬骨头”的真招实招,抓好本领域改革的统筹,确保各项改革协同配套、整体推进。特别要注重研究解决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重大问题,加大指导、协调、督促力度,推动改革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
纵 深
国务院原机构职能转变协调小组此前由中编办负责
了解国务院原机构职能转变协调小组运行的有关人士对北京青年报记者透露,该小组此前的工作主要由中编办主导。
人民日报对该小组的报道中突出表述中编办的作用:“中央编办在与新组建部门商谈‘三定’(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规定时,也把需要转变哪些职能、需要取消和下放哪些行政审批事项作为前提。”
国办21日下发的通知显示,新设的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更多由国务院主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务院办公厅,并集中办公。而据国务院系统有关人士透露,此前的小组并没有集中办公,主要是一种临时的议事机构。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宋世明认为,集中办公,无疑更有助于推动职能转变的整项改革。他指出,按照惯例,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依据事情临时会面商议,在事情推动上也缺少强制力。而按照国办通知,充当“办公室”角色的“综合组”将负责协调小组的日常工作。
宋世明对北京青年报记者透露,自己是2013年5月成立的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协调小组专家组成员。该专家组由熟悉政府管理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组成。
此次新成立的小组在专家组之外,新设9个小组,即6个专题组和3个功能组。宋世明指出,这6个专题小组是目前政府职能转变的6项关键任务,均是此前国务院提出的部门职能转变十大重点任务之一。
他表示,这些小组的牵头部门都是主管部门,小组领导干部设置中也充分考虑了改革涉及的领域,着意推动改变的安排非常明显。以投资审批改革为例,该小组在发改委牵头之外,国土部、环保部、住建部三个部委还派出一位副部长担任副组长,这4个部门是投资审批涉及的主要部门。
6个专题组之外的4个功能组,宋世明认为,主要起协调、整合、推进、部署、督查的作用。依据通知,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的重大问题,要注重解决研究,功能组正是在这些层面发挥作用。
延 展
国务院现有多少个议事协调机构?
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统计,现有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共为36家,其中有3家单设了办事机构,分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
上述36家议事协调机构涵盖政府和军事系统,军事系统如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涉及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政府系统则包括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水利部、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公安部、工信部、商务部等近20个部门,以及中国残联、全国妇联等机构,涵盖国防、经济、水利、林业、教育等多个领域。
其中,由国务院办公厅承担具体工作的有两个,分别为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表示,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一般可按存在时间分为两类,一类是临时机构,政府在某一阶段有某个重要的政策目标,需要涉及多个部门,所以成立议事协调机构来进行协调,在政策目标完成后撤销。
另一类则属于长期机构,此类议事协调机构在一个发展时间段内会长期存在,但并不等同于常设政府机构,它们仍是阶段性的。
竹立家指出,如果以功能分类,也可将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分为两类,一类是政策性比较强,涉及政策讨论、政策咨询、政策提出等方面,没有单设的办事机构;一类是关于政策的执行、督促、监督,比如一些工作需要几个部委配合来做,需要议事协调机构推动政策的执行落实,这种常需要单设办事机构来协调推进。
内 存
张高丽都担任哪些小组组长?
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组长或许是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第五个组长头衔。
北京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张高丽至少担任5个小组的组长,其中2个为今年新增。
“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也是张高丽今年新获头衔。4月16日,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中联部“一带一路”专题吹风会上,透露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架构。该小组设“一正四副”4名领导,其中组长为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4名副组长分别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沪宁、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晶和国务委员杨洁篪。
另外,张高丽还担任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及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的组长。这三个小组分别于2013年、2014年先后成立,其中后两个小组为临时小组,任务完成后即撤销。
除小组组长外,张高丽还在多个小组任副组长,如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分管环境的副总理张高丽担任副组长。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