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麻 酩
没有伟大和崇高,没有名利和私欲,在志愿服务中,只有热爱、热爱、热爱……
孟钢栓用默默的行动,在需要帮助的人身边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播下了城市文明的种子。
“让志愿服务成为生活方式。”孟钢栓说,志愿服务有让城市充满温情的巨大力量。
孟钢栓有两个身份:市水务集团普通员工、市东方红广场城市青年志愿亭亭长。孟钢栓说,水务集团让他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志愿服务让他的灵魂得到升华。
今年51岁的孟钢栓,很乐意别人叫他“四哥”。他说,“四哥”这个名字更“接地气”,更能拉近他与受助者的距离。
“我是个平凡人,干不了伟大的事业,但我有朴素的志愿服务精神作支撑,志愿服务让我年轻,让我快乐!”谈起加入志愿者队伍的想法,孟钢栓告诉记者,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更多人。
“四哥是个热心人。”90后志愿者张亚伟谈起他与孟钢栓的第一次接触,感受深切。
2014年的一天晚上,一名河南理工大学的学生到市东方红广场找张亚伟玩耍,当他们一起吃过饭后发现,那位同学的衣服丢在了20路公交车上。手机、钱包、学生证全在衣服口袋里,那位同学很着急,但又无所适从,只好与张亚伟一起到志愿亭求救。当时已经是22时,忙碌了一天的孟钢栓正准备锁门回家,当他得知该同学的遭遇后,立刻返回办公桌前,查找公交公司的电话,并找到了衣服的线索。
一个接一个电话联系,一个接一个电话询问,由于公交公司的员工已经下班,孟钢栓没少吃“闭门羹”。然而,他始终平心静气,不厌其烦地拨打电话,诚恳询问,终于找到了那辆公交车。当时,时钟的指针已指向24时。
“从事志愿服务,少不了四哥这样的热心人。”张亚伟说,从四哥身上,他看到了一名志愿者的担当与奉献,感受到了发自心灵深处的平静和满足,志愿服务使四哥的人生更有价值。
服务,是无声的语言,不仅温暖了别人,也丰富了自己。为帮助更多人走出人生的低谷,孟钢栓从自己腰包掏了不少钱。为敬老院老人送温暖,给山区贫困孩子买礼物,为向志愿亭求助的人慷慨解囊……对于困难中的人,孟钢栓总是有求必应。
“花小钱就能为危难中的人办大事,多值啊!”孟钢栓笑着说。
在孟钢栓的感召下,2014年9月份,市东方红广场城市青年志愿亭负责招募省运会安保志愿者,市民纷纷报名参加。短短几天,该志愿亭就招募了近200人。省运会开幕式当天,为出色完成志愿服务,孟钢栓带领志愿者提前准备,在开幕式前3小时就赶到会场。开幕式期间,他们守着场馆每一个入口,配合安保人员做好安全工作,并把最灿烂的笑容送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能不能把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光大,关键要看我们能不能坚持志愿服务。只要坚持下去,定能带动更多人加入到这支神圣的队伍。”孟钢栓说,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只有互相帮助,传递友爱,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记者手记
人们通常称志愿者为义工、义务工作者或志工;联合国将其定义为“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也就是说,这个群体是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条件下,为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奉献自己的时间和行动。志愿者不是“高大上”,他们的行为逻辑很简单:我付出,我快乐!因为我能做,所以我来做,做一名志愿者真的不需要任何理由。
做志愿服务的理由就是这么简单吗?大道至简,是的!
“帮助困境中的人,是人的本能。”孟钢栓说,在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志愿者,献爱心不分形式,生活中帮助他人的举手之劳,也是一种志愿服务。当我们对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都怀有感恩、惜缘、友善的心态时,可以预见,和谐社会的“理想国”定会从伟人的经典中走向现实。而孟钢栓的事迹,恰恰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从孟钢栓身上,笔者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精彩阐释,看到了建立一个普遍认同的公民价值体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