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博爱源蔬菜专业合作社,只见这边温室大棚里的小黄瓜青翠欲滴,那边温室大棚里的长茄子油紫发亮,社员们穿梭其中,有的在扶秧,有的在采摘,一派忙碌景象。暮春时节,博爱县的田间地头,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该县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以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使现代农业焕发出新活力。作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该县蔬菜复播面积达20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15万亩;创建了1个全国蔬菜标准园、3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市级标准化核心示范园区和13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有21个无公害农产品、20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注册了30余个农产品商标,其中伊赛牛肉被评为河南名牌,同豫兴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清化姜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合作社构筑主体经营体系
博爱县出台了多项优惠扶持政策,通过提供技术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措施,鼓励引导大户进行土地流转,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逐步构建起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博才蔬菜合作联社成立于2012年,由15家合作社组成,将蔬菜产品统一注册为博才牌商标,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该合作联社建有蔬菜保鲜库15座、地下恒温库4座,在焦作市金土地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蔬菜配送中心,年销售蔬菜近1万吨。
博才蔬菜合作联社只是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已累计流转土地10.85万亩,注册成立种植、养殖、农机、林果等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70家,组建成立合作社联合社3家,合作社注册资金超过5.6亿元,入社社员1.56万户,辐射带动农户超过5万个,农户覆盖率在53%以上,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近50家。其中,有7家合作社被命名为国家级示范社、2家合作社被命名为省级优秀社。
基地农业催生产业化集群
博爱县围绕果蔬、肉品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肉牛加工基地和冻干食品生产基地。
博爱伊赛肉牛产业化集群集饲料加工、肉牛繁育、养殖育肥、技术研究、屠宰加工、仓储物流、连锁专卖等多条产业链于一体,已被省政府审核批准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2014年,该集群销售收入51.2亿元,吸纳当地农民就业7016人,带动当地农户6860个。
目前,该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00多家,其中博爱农场、海华纺织、博爱源生态食品等5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农业产业化集群,该县加大农业项目投资力度,去年农业重点项目共有10个,总投资20.13亿元。今年,该县实施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资金达200万元,将建设100吨组装式冷藏库19座、60吨贮藏窖1座,新增果蔬贮藏能力1960吨。
循环发展打造生态农业链
博爱县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态农业。按照“先农后工、先饲后肥”的思路,该县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秸秆氨化或青贮后养牛,玉米芯等农业废料粉碎后用来种植食用菌,玉米秸秆的40%被收集进入各个饲养场成为饲料。近20万亩经济作物使用的总肥量中,90%以上是畜禽粪便,形成了“作物秸秆—饲料—畜禽粪便—蔬菜种植”和“作物秸秆—食用菌—蔬菜种植”两条绿色循环经济链。
以沼气为中心,该县已形成“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循环模式。董兴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1000立方米沼气池后,猪粪入池产生沼气,供小王庄村和内都村350户农户集中供气,废弃的沼液、沼渣供该公司500亩温室大棚再利用,沼液进行叶面喷洒杀菌,沼渣施入菜田做底肥,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该县已建成户用沼气池2.1万余座、大中型沼气工程6座,总池容达22万立方米,年处理有机废物60万吨,可为2.1万户农户供气,每年可减少化肥和农药投资420万元。
休闲观光园成现代农业新宠
博爱县依托青天河景区优势,根据特色农业分布情况、不同果蔬成熟期,加快北部山区林果业发展步伐,建设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目前,柏山镇冬枣、寨豁乡黄梨、樱桃等观光采摘园已串联成线,成为具有博爱特色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带。
在南部乡镇的绿色蔬菜主产区,该县依托豫西北、晋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积极推进南部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着力建设了一批以花卉、蔬菜、林果等农作物为主的农业休闲观光园。
一品农庄位于该县金城乡南庄村,是一个占地150亩的家庭农场,该农场种植有葡萄、核桃、猕猴桃、海棠果等农产品,游客到此可以观光、采摘、垂钓、就餐、住宿,还能租赁土地,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
目前,该县已建设博爱源蔬菜、宏宇花卉、海林葡萄等农业休闲观光园13家,每年接待游客8万人次,销售收入3000万元。